摘要:教學方法和手段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實施以“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性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是終身教育、創新教育的要求,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創新學習能力的關鍵,是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教學模式;填鴨式;自主性教學;終身學習
中圖分類號:GF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228-02
根據教育部教高廳[2004]1號文件,大學英語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能力、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新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要求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上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這種改革要求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培養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
一、構建自主性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1.終身學習的理念。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是全球化時代、是信息網絡時代、是以人為中心的時代、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技術的進步,就業方式的改變,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要求人們必須自覺地持續不斷地學習。學會學習,才能學會生存。傳統的一次性學校教育已無法適應現實的挑戰。每個人要想使自己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就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終身學習要求學會自主學習。學校教育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學校教育應提供給學習者各種各樣的機會,發展學習者的潛能與個性,教會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為終身學習做好準備。
2.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美國教育家布魯納(J.S.Bruner) 等學者們早就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課堂角色是組織者、控制者、引導者、幫助者,教師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積極創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環境,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創新學習能力為教學最終目標。
中國新一輪課程改革也一再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改變以往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課堂角色是組織者、控制者、引導者、幫助者,教師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積極創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環境,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創新學習能力為教學的最終目標。就外語教學而言,教師要避免課堂上“滿堂灌”,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聽、說、讀、寫等教學活動的實踐者,避免教師唱“獨角戲”。
3.語言輸入理論和語言輸出理論。Krashen認為,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首要條件;語言輸入必須是“可理解性的”;當輸入的語言略高于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又有足夠大的量,習得就自然產生了;輸入的語言必須是真實的、有意義的。只有真實的語言環境,習得才會輕松、愉快地發生。
Swain認為,學習者不僅需要“可理解的輸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輸出”。輸出在外語學習中有顯著的作用,它能幫助學生提高使用語言的流利程度,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語言使用時存在的問題。斯溫納認為,在外語教學中,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在課堂環境中使用語言,增強學生使用語言流利性和準確性 。
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是語言學習過程的兩個終端。輸入是首要條件,是前提;輸出是目的。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沒有輸出,輸入就沒有意義。充足的語言輸入和大量的語言輸出缺一不可。教師在課堂的輸入是為了學生更好地輸出。沒有學生的輸出,教師的輸入就沒有任何意義。語言的輸出要求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4.自主學習、建構主義教學思想。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自覺、獨立的學習,指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和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自由地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通過自我調控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經濟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強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交流及學生和教學內容與教學媒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教師要為學習者提供各種資源,鼓勵學習者主動探索并完成意義建構以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經濟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是幫助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建構主義強調真實情景的必要性,認為學習只有在真實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會性交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才能積極有效地建構知識,重組原有知識結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同時強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交流及學生和教學內容與教學媒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教師要為學習者提供各種資源,鼓勵學習者主動探索并完成意義建構以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
二、構建“以教師為指導的、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教師和學生要建立一種新型關系,教師要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師幫助學生自覺去發現、探索、創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國家英語基礎課程標準》也對新世紀教師的角色作了描述,要求教師扮演引導者、促進者、啟發者、幫助者、研究者等多種角色。在倡導“終身學習,學會生存”的當今社會,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指導”的自主性課堂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1.自主性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五有”特征:即有強烈的求知欲、有積極的參與欲、有廣泛的參與面、有充裕的參與時間、有靈活多樣的參與形式。教師應該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富有技巧的教學方法與愉悅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吸引學生廣泛參與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充分利用課堂學會自主學習。
“五能”,即能自主質疑、自主探索、自主釋疑、自主評價和自主選擇。在自主性教學環境中,學生能夠自覺地發現問題,自覺探索,自主解答,并進行自主評價和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
“五性”:即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靈活性、體驗性和開放性。自主性課堂教學環境中,學生的學習是積極主動的,而不是由教師強迫著學習,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過程體驗學習的樂趣,而不是依賴教師。問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五學”,即學生要學、愿學、會學、樂學和探學。換句話說,就是學生自己想學,愿意學習,也會學習,并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探索的價值。
2.構建自主性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策略。(1)構建和諧、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的策略。教師的教學語言和體態語的使用都要有利于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維護。教師良好的課堂管理和課堂紀律維持是建立和諧、愉快的教學環境的保證。(2)開發學生主體性的策略。學生主體性的開發主要指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言語活動中,教師保護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使其有成就感。課堂提問、學習活動的形式等都應以學生為主體,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獲得。(3)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的策略。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當今倡導學習化和終身學習的社會,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師的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4)采用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策略。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已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方式,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取長補短,學會與人溝通,學會與人分享學習成果。
3.自主性課堂教學的評價方法。教學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標準,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對教學要素、過程和結果進行價值評判的活動(田式國,2004:235)。傳統的教學評價主要指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在推行素質教育、終身教育和自主、創新、探究教育的今天,要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能力和學習策略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改進給予綜合的評判。自主性教學的評價具備一個特點:(1)評價對象多元化。課堂評價對象走向多元。自主性學習的英語課堂教學評價采用教師評價、同學評價和學生自評相結合的方式。每位學生在課堂的表現、學習過程、學習結果都是大家評價的依據。(2)采用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改變過去以期中和期末成績為主的評價形式,從多角度評價學生的學習。課堂出勤、參與活動、問題回答、聽寫、口語報告、作業完成、學習進步程度等都納入評價的范圍。采用觀察、面談、問卷、建立學生學習檔案袋等形式對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情況進行全面、客觀、合理的評價。始終把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為評價的根本原則。(3)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差異與個性,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及個性,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忌片面、孤立、靜止的評價。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大綱要求:教學大綱 (試行)[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田式國.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巨瑛梅,劉旭東.當代國外教學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2004.
[4]魯忠義,白晉榮.學習理論與教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5]David Gardner Lindsay Miller. 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