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價值轉形理論,即價值向生產價格轉化的理論。它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894年《資本論》第三卷出版以來,圍繞其存在、成立與否的問題,經濟學界特別是西方經濟學家們展開了長達百年的激烈爭論,雖然時至今日也未找到一個令各方都信服的解決方法,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對勞動價值論造成了沖擊。因此,為了堅持和捍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有必要對這場百年論戰過程及其實質進行一下系統地梳理。
關鍵詞:價值;生產價格;價值轉形
中圖分類號:F03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009-02
作為勞動價值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價值到生產價格的轉化理論自提出以來就一直是馬克思主義者和反馬克思主義者爭論的焦點問題。按照論爭的演進過程可以大致將其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問題的緣起
在論述價值轉形理論之前,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研究首先由商品價值開始,在《資本論》第一二卷中以勞動價值論為前提,在分析資本主義直接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揭示了剩余價值的規律,指出雇傭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交換以價值為基礎,價格以價值為中心,并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而在第三卷分析資本主義現實生產總過程和剩余價值的分配時,又指出生產和交換的資本主義性質決定了市場價格的基礎是生產價格而非價值。生產價格的形成是經過一系列的“中間”環節,如競爭、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等,剩余價值轉化為平均利潤并均衡分配于各個部門資本的動態過程。
假定剩余價值率相同的條件下,由于各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不同,等量資本推動極不等量的勞動從而生產極不等量的剩余價值,這表現為部門間的不同利潤率。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出現了社會資本在各部門間的競爭和流動;結果必然是各部門利潤率趨于平均化,形成一般利潤率(或稱平均利潤率)。剩余價值總量按照一般利潤率在部門間平均分配。于是剩余價值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由于平均利潤不過是總剩余價值按照預付資本多少的等比例重新分配,所以剩余價值總量等于平均利潤總量,價值總量等于生產價格總量[1](以下簡稱“兩個總量等式”)。
這一轉形理論一經提出即引起西方經濟學家的批評,第一個發文予以責難的是意大利經濟學家洛里亞,他在1895年2月的文章中指出,馬克思從第一卷的勞動價值論到第三卷的生產價格論,是 “十足的謬論”,“科學上的自殺行為”[2]。隨后馬克思主義學者馬上予以駁斥,由此拉開了“轉形問題”百年論戰的序幕。
二、狹義轉形問題時期
隨著研究的深入,經濟學家開始將視角轉向轉形理論本身。1906年鮑特凱維茲提出,馬克思的轉形公式存在不徹底性因為其只轉形了產出而沒有轉形投入的價格,于是他首次引入數學方法對其進行修正,構造了 “三部門”模型:
假定(1)社會生產分為三大部類:第Ⅰ部類是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第Ⅱ部類是生產工人消費的部門,第Ⅲ部類是生產資本家消費品(奢侈品)的部門;(2)生產是簡單再生產。
于是有:
假定奢侈品部門是黃金生產部門,且轉形后黃金的生產價格等于價值,即p3=1;于是求解后價值體系就轉化為生產價格體系。但當鮑用數據檢驗模型時卻發現其并不是普遍適用的,但他將這歸因于所建模型中第三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與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的不相等。由此得出結論:馬克思的“兩個等式”只有在特殊條件(第三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等于社會平均的資本有機構成)下才能同時成立。
鮑氏模型提出后很長時間內未引起注意,直到1942年,經斯威齊的介紹和評價后才被西方經濟學界重視,由此開始了關于價值轉形問題第一次世界性的大論戰。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學家們大都在沿襲鮑的思路基礎上,嘗試擺脫鮑氏模型中的不合理的假設前提,努力建立更具一般意義的轉形模型。而其中做得最為出色的當屬塞頓,他將三部門假設擴展到n部門,并建立了“價值轉形問題的一般模型”[3],即:
用Kij表示第i部門生產中耗費的第j部門的產品價值量(以勞動時間計量),它包括生產資料的耗費,也包括工人消費資料的耗費;ai表示第i部門產品的價值量;P表示“均等的成本率”,即成本在產品價值中的比率;由此建立方程組:
由此可求出生產價格對價值的偏離率(P1,P2,…,Pn)的相對量和成本率ρ,進而求出平均利潤率。
但在他的分析中,前人在確定(P1,P2,…,Pn)的絕對量選擇不變性公式,都“似乎沒有一個客觀基礎”,這就使得轉化問題缺乏完全的確切性。于是塞頓在具體求解時放棄了一般模型,轉而回到了鮑氏的三部門假設中,最后得出的結論也會和鮑氏模型如出一轍,即“兩個總量等式”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同時成立。
三、廣義轉形問題時期
塞頓之后,對于狹義轉形問題的研究幾乎走到了盡頭,但爭論還在繼續;于是伴隨著一種新的分析方法,即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法和斯拉法的實物分析法的出現。經濟學家們紛紛開始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和研究價值轉形問題,爭論的焦點也轉向了“馬克思的價值向生產價格轉化有無必要”的問題上。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廣義轉形問題時期。
首先是受里昂惕夫影響,新古典綜合派的薩繆爾森主張用實物分析代替價值分析,從而排斥和批判馬克思。他先是用投入產出表方式表示了馬克思的兩大部類關系,從而得出勞動價值論是不必要的。之后他又將轉形問題歸結為“相互排他的,二者擇一的價值和價格間的選擇問題的比較和對照”[4],認為所謂的轉形,不過是寫下價值,用橡皮把它擦去,再寫下價格的過程。同時薩繆爾森還進一步運用投入產出的物量方程式建立起價值體系和生產價格體系的數學模型,從而在他的研究中徹底地否定了勞動價值理論。
作為論戰的另一方,作為馬克思主義同情者的森島通夫同樣以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法并結合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法對馬克思經濟學進行更精確地表述。同時他認為馬克思的價值轉形過程并非傳統解法所做的——用一組線性方程從而將投入和產出同時一次由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而是按照一種迭代公式逐步實現的,由此森島通夫利用數學上的馬爾科夫矩陣方法并在不計所有的非基本部門的情況下證明馬克思的“價值總額等于生產價格總額”與“剩余價值總額等于平均利潤總額”的結論是成立的。
對廣義轉形問題研究影響更為深遠也更為人們所熟知的是斯拉法。他在1960年的《用商品生產商品》一書中用“標準商品”的概念考察了工資、利潤和利潤率之間的關系,并構筑了一個由標準合成商品組成的“標準體系”,同時表達了價格與實物量的關系完全和價值無關的思想。雖然他聲稱自己設計的“標準體系”是為“批判”邊際效用論提供理論基礎,并沒有直接涉及馬克思的價值轉形理論,但這一實物分析法卻被眾多經濟學家認為是解決轉形問題的關鍵。斯迪德曼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同薩繆爾森一樣,斯迪德曼也主張利用一定的工資水平和生產關系的實物量而不必去從價值就能推導出價格,故而轉形完全是“虛有”的問題。“只要知道生產的物質條件和實際工資,人們就能夠決定價值、剩余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在一個沒有固定資本和純粹聯合生產的簡單資本主義經濟中,利潤率是由投入和產出的實物量以及工人得到的實際工資品組合決定的。同時也指出,馬克思的利潤率(和生產價格)的‘決定’理論是不能成立的。”[5]同時他還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能將價值和價格予以表示的模型。
以上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基于斯拉法實物分析法及投入產出法解釋轉形問題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科學性沖擊最大的。但是不管是馬克思的反對者還是支持者,他們在探討轉形問題時關注的核心都是價值與生產價格的關系,而將實際的市場價格“束之高閣”,使得馬克思的價值轉形理論始終停留在理論層面,而無法應用到實際。于是隨著廣義轉形問題研究的深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為了反擊斯拉法解釋,維護馬克思價值理論,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贊成者開始嘗試另辟新徑,嘗試從貨幣價值的角度證明馬克思價值轉形理論的“兩個等式”的正確性。他們的理論也被稱之為“新解釋”。“新解釋”主張《資本論》第一卷與第三卷在邏輯上的一致性,同時認為可變資本應該定義為貨幣工資,而非實際工資。而且馬克思的“兩個總量公式”的成立也并不像之前所探討的那樣是基于總量的相等而應該是對于凈產品而言的[6] 。但是由于觀點分散和缺乏系統性,使得其影響力遠不如前一時期。
縱觀整個論戰過程我們可以發現,關于價值轉形問題的研究本質上大致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在從價值到生產價格的轉化過程中,馬克思所設計的轉化公式中計量單位是否相同,因為只有堅持計量單位相同,這種轉化才有可能。這也是狹義轉形問題產生的根源;二是在保證計量單位統一的前提下,為完成轉化過程所建立的方程等式是否有解的問題。方程有解就成了轉化理論成立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三是假設有解時,用什么方法得到這個解的問題。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和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爭論的焦點所在,是關系到勞動價值論一元性及其科學地位的重要問題。而且受鮑特凱維茲模式的影響,西方關于轉形問題的研究大都止步于靜態研究,而違背了馬克思理論的動態性原意,即使少數經濟學家如森島通夫等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但提出的解決辦法也存在很多漏洞。所以要想真正解決價值轉形問題,只有從動態過程角度并結合現代的數學方法尋找突破口,以期在新的形勢下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06-1009
[3]張忠仁.百年難題的破解——價值向生產價格轉形問題的歷史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Samuelson,P. A ,Understanding the Marxian Nation of Exploitation:A Summary of the So-Called Transformation Problem between
Marxian Value and Competitive Price ,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 9-2 , in his CSPVol.3.
[5]斯迪德曼.按照斯拉法思想研究馬克思[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6]呂昌會.世界著名經濟學難題——價值轉形問題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責任編輯 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