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國務院關于“今年后幾個月,要把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系作為宏觀調控的重點”的表示,可以說,在金融危機期間超常規的政策已經在逐步退出的過程之中。對中國這種特殊國情下的刺激政策而言,要想勝利地退出,有很大的難度。除了把握好退出時機外,更重要的是調整結構,使投資轉向符合需要的保民生工程;提高準備金率,優化銀行的信貸方向;加大啟動民間投資的力度,以保證經濟刺激政策退出后局面的穩定。
關鍵詞:經濟刺激;政策退出;民生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003-01
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沒有演變成全球大蕭條,各國政府通力合作,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收效巨大。如今各國經濟回暖,救市政策的退出成為討論的熱點。因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寬松的貨幣政策,危機時能救市,后遺癥有可能是惡性通脹。政策不可能長期持續,退出是必然的。
一、退出機制的含義
退出機制已成世界和中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所謂的退出機制,就是指對由政府主導的、專門旨在挽救金融危機的特殊經濟刺激政策的放棄。通常,政府宏觀調控的方式無非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道義勸說。特殊的刺激政策則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大規模財政投資和借錢給銀行。當然,它不包括那些正常相機抉擇的宏觀經濟政策。發達經濟體通常使用貨幣政策,退出時,主要是貨幣政策取向的變化。對中國而言,特殊的經濟刺激政策是積極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的配合使用,未來如何適時退出,其實是在宏觀調控政策下,目前實施的財政、貨幣政策怎么退出的問題。
二、中國的退出策略
1.把握時機 等待恢復。刺激性政策的退出,需要探討宏觀調控政策“退出”條件。從理論上講,退出應以危機的影響基本消除、經濟恢復增長為前提。筆者則以為,刺激政策“退出”的必要條件是經濟觸底并持續反彈,且經濟已經出現自我修復機制。這就需要看“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指標的情況。盡管近來中國政府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增大,但消費的增長卻并不同步。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消費需求占GDP比例較低的時候,內需可以絕對支撐發展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其實,只要“三駕馬車”比例不失調,內需、外需都在提升,就可以考慮放棄刺激政策。
2.調整結構,關注民生。金融海嘯以來,中國主要實行的是積極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多次降息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大部分政策都是以保增長、保速度為出發點,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對結構的調整,保環境、保民生應成為下一階段的戰略重點。只有符合客觀需要、符合國內需求、國外需要的新產業能夠發展,就業也能夠較大幅度增加的結構調整、保民生的政策出臺了,就是某種意義的目前刺激經濟措施的退出了。
3.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是退出的首選。現在發達國家正在退出,他們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提升利率,減少貨幣的供應量。對中國來說提高存款準備率是更明智的選擇,因為加息會一刀切地抑制所有的資金需求者,這對于實施行業性差異的產業政策的中國是極為不利的。而提高存款準備率,既從總量上控制了社會信貸總規模。又使銀行更積極主動地優化自身的信貸結構,不僅可以緊縮貨幣供給,抽緊社會銀根,而且還可以間接地通過銀行貸款渠道貫徹產業政策調節經濟結構之意圖。
4.啟動民間投資應是退出的關鍵。中國的刺激政策以政府投資為主,同時超配銀行信貸,政府預算與銀行貸款一起,演變成了中長期的項目投資。國有企業占有絕對壟斷地位,政府投資增速比民間投資增速要快得多,私人部門投資的被大量擠出。應該說,當經濟增長出現困難時,國有經濟因其特點,被更多地賦予責任是應該的,事實證明也是有效的。但是,經濟狀況好轉之后,民間投資不能跟進的話,將會嚴重影響未來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只有雙方共同的配合和努力,經濟刺激政策退出后的局面才會穩定。
總之,對于財政政策,政府對大規模投資應適當放緩,進而轉向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從而實現消費的良性循環,并配合持續刺激消費的稅收政策,就貨幣政策而言,則應將極度寬松盡早回歸真正的適度寬松以防止通貨膨脹。以使中國經濟結構有良性變化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衛平.救市政策的退出[J].當代世界,2009,(12).
[2]丁凱.刺激政策的退出機制[J].科學與財富,2010,(1).[責任編輯 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