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商事調解作為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的一種,具有獨立性、專業性和有償性等特點。而中國目前的調解種類繁多,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國際商事調解的獨立性、專業性和有償性特點,對中國構建與訴訟、仲裁相對獨立的調解制度,提升各類調解中調解員的專業性,以及調動調解員的積極性促進糾紛解決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
關鍵詞:國際商事調解;人民調解;ADR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085-02
近年來,隨著跨國經濟交往活動日益頻繁,國際商事糾紛逐漸增多。解決國際商事糾紛的方式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包括傳統的國際民商事訴訟、仲裁,以及近年來興起的國際商事調解等。國際商事調解是伴隨著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簡稱ADR)的發展而日益受到重視的糾紛解決方式。與中國傳統的調解相比,其獨立性、專業性、有償性的特點對中國調解制度的完善有一定的啟示。
一、國際商事調解的涵義
調解,根據《牛津法律詞典》的解釋,是一種替代性的糾紛解決方式,依此方式,一位獨立的第三人(即調解人)協助爭議的當事人達成一個彼此能夠接受的解決沖突的方案 [1]。國際商事調解,則是指為解決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組織間產生的國際商事糾紛而進行的調解。
廣義上,國際商事調解包括涉及調解的各種程序,如調解機構依據專門的調解規則所進行的獨立調解,以及與其他糾紛解決方式相結合的調解,如國際民商事訴訟、仲裁中的調解等。在狹義上,國際商事調解只包括前者,即調解機構的獨立調解。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于2002年制定的《國際商事調解示范法》第1條第(9)款a項規定,“本法不適用于:法官或仲裁員在司法程序或仲裁程序中試圖促成和解的案件”。可見,聯合國倡導的國際商事調解是狹義的調解,本文以此為基礎,對國際商事調解取其狹義進行分析。
二、國際商事調解的特點
(一)獨立性
獨立性是指國際商事調解獨立于國際民商事訴訟與仲裁而單獨存在。從對國際規則條文的分析中可以發現,國際商事調解具有獨立于訴訟、仲裁的特點。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調解規則》第16條規定,“當事人允諾,在調解期間,不將作為調解主題的爭議提交仲裁,也不就之提起訴訟。”對于調解員在其他程序中的作用,第19條規定,“當事人和調解員均允諾:在作為調解的主題的爭議提交仲裁或就之提起訴訟時,調解員不得在仲裁或訴訟的程序中充當仲裁員,或充當一方當事人的代理人或顧問。雙方當事人允諾:他們在這些程序中也不提出調解員為證人。”
第16條的規定可以理解為在一項爭議提交仲裁或提起訴訟之前,可以調解解決,調解是與仲裁、訴訟相分離的獨立程序。同時,若有必要,在調解期間,當事人也可以將案件交由仲裁機構仲裁或司法機構訴訟,即調解與仲裁、訴訟并行。加上第19條對調解員不可以充當仲裁員、代理人或顧問以及證人的規定可知,在調解與仲裁、訴訟并行時,調解也是一項獨立的程序,有專門的調解員主持,不會與仲裁、訴訟相混同。《國際商事調解示范法》、《國際商會友好爭議解決規則》中均有與《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調解規則》的上述條款相對應的規定。
國際商事調解的獨立性特點能夠保證當事人在糾紛發生后,通過調解機構迅捷的調解程序解決糾紛,而不必啟動程序相對復雜的訴訟或仲裁。同時,西方許多學者認為,若調解員在調解失敗后擔任仲裁員,其在調解中形成的觀念可能會影響其在仲裁中的公正裁決。國際商事調解的獨立性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糾紛的公正解決。難怪國際貿易法學者施米托夫教授認為,“仲裁優于訴訟,調解(和解)優于仲裁。”[2]
(二)專業性
專業性是指國際商事調解的組織機構具備專業化解決國際商事糾紛的能力,調解人員專家化。
1.調解組織的專業性。目前,進行國際商事調解的機構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國際組織之下的國際商事調解組織,國內機構成立的國際商事調解組織,兩國或多國聯合設立的國際商事調解組織。
目前設立了國際商事調解機構的國際組織主要有國際商會,它在世界各地設立了多家國際商會調解中心。各國國內機構成立的國際商事調解組織大多數為商事仲裁機構下設的調解中心,還有一些專門從事國際商事調解的調解中心。如設在英國境內的仲裁機構下設的調解機構如倫敦國際仲裁院下設的國際爭議解決中心。兩國或多國聯合設立的國際商事調解組織也大量存在,如上海仲裁委員會和法國行業間調解與仲裁中心合作建立的上海——羅納·阿爾卑斯調解中心等。
綜觀各類的國際商事調解組織,其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均為專門從事商事糾紛解決的機構所設立,調解中心都會專門制定調解規則,對國際商事糾紛進行專業地調解。
2.調解員的專業性。除了調解組織的專業性之外,調解員也均需為處理國際商事糾紛的專業人士。如倫敦海事仲裁員協會調解規則規定,其調解員由該協會的會員組成。這些會員都是“商業人士”(commercial men),年齡在40歲以上,且要擁有至少十五年從事商事或法律工作的實踐經驗 [3]。
可見,從事國際商事調解的調解員一般均為解決國際商事糾紛的專家。這保證了爭議的事實能夠更容易被調解員理解,而當事人也更容易接受權威專家的意見。調解員的專業性保證了案件能夠更加迅捷、專業、合理地得到處理。
(三)有償性
調解員從事的國際商事調解均為有償服務,在當事人支付的調解費用中有專門的調解員報酬。如《倫敦國際仲裁院調解程序》中規定,倫敦國際仲裁院指定的“調解員是按小時付費的”。《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調解規則》也有類似的規定,即“調解結束時,調解員應確定調解費用,并將之書面通知雙方當事人。費用只包括下列各項:調解員的報酬,但以合理的為限……” [4] 等。
國際商事調解的有償性可以調動調解員的積極性,更加盡心盡力地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調解糾紛,這一制度安排促使調解員向著更加專業化、職業化的方向發展。同時,國際商事調解的有償性促使當事人更加主動地尋求糾紛的解決,有利于當事人尊重調解員的勞動成果,更加有效率地促成糾紛矛盾的化解。
三、國際商事調解的特點對中國的啟示
(一)獨立性特點的啟示
1.建立法院、仲裁庭附設調解制度。目前已有日本、美國及中國臺灣地區法院附設調解制度存在。中國的法院和仲裁機構也可吸收國際商事調解制度中獨立調解的優點,考慮在法院和仲裁機構內部成立專門的調解庭,與立案庭相互配合,經當事人申請,在案件未進入審判、仲裁階段之前,由調解庭專業人員進行調解。當然調解并非審判的前置程序,在案件進入審判或仲裁階段之后,也可以在當事人自愿的情況下隨時啟動調解程序,由專門的調解員介入調解,而保證法官、仲裁員裁決的公正性。
2.建立獨立調解與訴訟、仲裁程序相結合制度。除可考慮在法院、仲裁機構內部設立獨立的調解庭之外,也可以考慮成立類似于國際商事調解的專門調解機構,與法院、仲裁機構并列成為一類專門的糾紛解決機構。當事人發生糾紛訴至法院或仲裁解決時,經當事人同意,獨立的調解機構可以介入調解,調解進行時,原來的審判或仲裁程序中止。若調解成功,則案件以法院或仲裁庭確認的調解協議終止,若調解失敗,可繼續進行原來的裁決活動,兩種解決方式各行其職,互不影響。
(二)專業性特點的啟示
國際商事調解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即均為解決商事糾紛的專業機構,且調解員均為解決商事糾紛的專家。而目前中國國內的調解組織可謂種類繁多,除上述提到的解決國際商事糾紛的調解機構之外,還有仲裁機構成立的調解中心,進行行政調解的行政機關,新近出現的部分行業調解組織,以及傳統的人民調解委員會。
在眾多的調解組織中,仲裁機構成立的調解中心、行業調解組織等已經開始注重對專家型調解員的聘用,而中國特有的人民調解中,對專家型調解員的要求規定還欠缺一定的合理性。如《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中對人民調解員的資質要求為:“為人公正,聯系群眾,熱心人民調解工作,并有一定法律知識和政策水平的成年公民”,幾乎未對調解員的專業性做任何具體規定。對于人民調解員,可以從具有法學、心理學或社會工作等相關專業學歷的人員中選任,也可聯合當地婦聯、消協等社會團體組織進行選任,提高人民調解員的專業性。
(三)有償性特點的啟示
國際商事調解的有償性提高了調解員的積極性,促使調解員更加專注于糾紛的解決。中國不同種類的調解繁多,仲裁機構成立的調解中心、行業協會的調解組織目前已經開始出現專職的調解員,調解為有償調解。但傳統的人民調解根據相關規定,仍屬于無償調解。由于其無償性的特點,造成了調解員勞動與所得比例不合理的尷尬,也打擊了調解員調處糾紛的積極性。
人民調解的初衷是為將民間糾紛化解在最基層,吸引群眾選擇此種方式解決糾紛,由此出現了“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收費”的規定,但人民調解員尤其是專職調解員的收入卻無法保障。《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規定,“對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根據情況可以給予適當補貼”,“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經費和調解委員的補貼經費,由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解決”,但居委會和村委會并非盈利性組織,其自身收入尚需政府部門撥付,對于這種可以“適當補貼”的非硬性費用,能否到位便存在疑問。因此,借鑒國際商事調解有償收費的做法也無不可,借此也可提高當事人對調解工作的重視與尊重,以及對調解結果的服從。
總之,國際商事調解作為國際上解決商事糾紛的一種愈加成熟的制度,對中國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有諸多的參考價值,而中國傳統的調解制度,也應逐步順應國際化發展的需要,與國際接軌,更加科學、合理、公平、經濟地解決糾紛。
參考文獻:
[1] 范愉.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第2版[M].夏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2] Paul Engels, Maritime Arbitrators: Are they delivering the goods Conference papers to ICMA XIII,1999:1.
[3] 鄧杰.倫敦海事仲裁制度研究:第1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 宋朝武.調解立法研究:第1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