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國多個行業均出現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認為以重化工業為主的本輪產能過剩,是轉軌經濟中所特有的產業演進到成熟期后所出現的一種特殊的產業組織現象。基于這種判斷,從理論上分析了這種特殊產業組織現象的成因,并相應給出了治理產能過剩的政策性思考。
關鍵詞:行業;產能過剩;產業成長期;產業成熟期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007-02
一、引論
近年來,在部分行業出現的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引起了各界的關注,針對產能過剩行業的宏觀調控已成為當前一段時期中國經濟面臨的重要課題。對于產能過剩,依筆者的認識,按其成因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短期市場波動型,主要指由于短期市場預測不準確而使供求嚴重脫節而在個別行業出現的過剩現象;宏觀需求波動型,主要指隨著宏觀經濟周期的波動,伴隨著經濟景氣下降、社會總需求萎縮而致的全社會普遍過剩甚至通貨緊縮現象;行業周期演進型,指部分產業的生命周期演進到成熟期后需求擴張減速而出現的產能過剩現象;產權驅動型,主要指國有企業非理性擴張或者由于地方政府的推動而使私營企業預算軟約束化所致的產能過剩現象。
中國自改革以來,已出現過兩次大范圍的產能過剩現象,除了本次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已顯雛形的產能過剩之外,另一次便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所出現的全社會性的產能過剩 [1]。對于本次產能過剩,我們可以從產權驅動和產業生命周期演進的視角上尋找原因。本文下面展開的論述首先將是對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的介紹,繼而分別分析在產業成長期和成熟期的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并相應給出了產能過剩的政策性思考。
二、產業成長期潛在產能過剩的形成
產業生命周期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謂產業生命周期,是指某個產業在市場上從產生到衰退的時間周期。一般認為,產業生命周期可以劃分為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或蛻變期)。形成期是指某個產業產生以后要素投入、產出規模和市場需求緩慢增長的時期;成長期是指某個產業的要素投入、產出規模和市場需求迅速增長的時期;成熟期是指某個產業的市場飽和,要素投入、產出規模進入緩慢增長的時期;衰退期是指某個產業的要素開始趨于退出,產出規模和市場需求下降趨勢日益增強的時期。產業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時間長短,依產業的不同性質和功能而不同,在不同的國家也會有所不同。產業演進會改變市場的基本條件(如供給和需求的變化),市場基本條件是形成特定市場結構的重要因素,同時市場基本條件也會直接作用于企業行為,并進而通過市場結構和企業行為的互動影響形成產業演進過程中的產業組織演進規律。
產業成長期的市場結構和企業行為在西方市場經濟中的產業成長期,產業典型的演進特征一般表現為:大量新企業進入,市場集中度下降,產業內大企業的競爭優勢不明顯。在中國的轉軌經濟中,在外在的市場需求空間急速擴張的市場環境中,國有企業往往因其強大的市場擴張能力而在與新興私營企業的競賽中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優勢。在產業成長期,外在市場空間廣闊,企業相互之間競爭壓力相對較小,各個企業都能在寬松的市場空間中取得一席之地,因此企業的發展主要取決于本身的擴張能力。從擴張能力上來說,國有企業作為“市場先行者”,與后來者相比具有企業基礎規模、技術、融資渠道、品牌、銷售渠道、管理經驗等方面的“先發優勢”。同時,國有企業的預算軟約束為企業擴張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長期以來,中國信貸市場和證券市場一直實行“產權歧視” 原則,對國有企業進行資金的傾力扶持,而對私營企業實行謹慎放貸,基本不允許上市籌資。在有不斷擴張的外在市場空間的條件下,國有企業既有先發優勢,又有資金支持,擴張能力自然非新進入的私營企業可比,這在市場競爭態勢上表現為國有企業在進入成長期后競爭優勢持續增強,規模加速擴張,市場競爭結構表現出國有企業主導的壟斷競爭型市場特征。而從企業行為的角度來看,國有企業又具有內在的擴張沖動。國有企業是“內部人控制”的,成長期的國有企業主要反映企業經營者的行為取向。與私營企業利潤最大化的決策模式不同,壟斷競爭的國有企業的經營者有擴大企業規模的內在動機。這種內在規模擴張的行為取向進一步擴大了原本就具有優勢的國有企業的規模,從而擴大了整個產業的產能[2]。
三、產業成熟期產能過剩的加劇和進一步演變成熟期意味著產業進入需求增長緩慢的買方市場
西方市場經濟中產業在這一時期演進的典型特征是:隨著時間推移,生產者更加愿意進行生產過程創新,而不再是產品創新;最大企業的市場份額變化率下降,產業領導者趨于穩定,經過產業整合最終形成寡頭壟斷型的市場結構。具體來說,這一寡頭結構的形成機制是:在市場集中的過程中,先期進入者(不少是實力強大的壟斷寡頭)有著長期的學習效應以及規模經濟優勢,從而具有明顯的效率優勢,在競爭中能夠有效采用降價等各種競爭手段,對新進入企業進行激烈的攻擊與報復,使大批中小企業破產倒閉或被兼并。同時由于市場價格已接近遏制價格,對于新進入者已無利可圖,降低了進入的誘惑力,進人數量大為減少。因此,私有制市場經濟中,產業在這一時期會迅速集中,形成壟斷競爭甚至寡頭壟斷市場。可見,即使進入買方市場,在西方市場中嚴重的產能過剩一般也是不會出現的。然而在中國的轉軌經濟中,由于國有企業的效率低下、產權制度的內在約束和地方政府對經濟的過多參與,這一產業整合過程往往是漫長而艱難的,由此會形成較長時間的嚴重的產能過剩狀態。其基本原因是: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私營企業的效率優勢凸顯,逆勢崛起;而國有企業雖然漸人困境,然其“內部人治理”的機制卻不允許其輕易縮減規模,更遑論退出市場,于是出現全面性的全行業產能過剩局面。
產業成熟期的市場結構和企業行為在買方市場中,產品越來越趨向標準化,而且過剩生產能力的存在使生產能力和產量變得易于調整,在技術、營銷、品牌等綜合競爭手段外,價格競爭成為最有力也是最經常使用的競爭手段,企業頻頻利用降價手段來進行殘酷的、你死我活的市場份額爭奪戰,私營企業效率凸顯。私企擴張和國企趨于萎縮的產業動態演進趨勢使成長期形成的國有企業主導的壟斷競爭型市場結構迅速瓦解,產業內已沒有了絕對的主導者,呈現出競爭性市場的一些特征。并且隨著產業的進一步演進,產業內會出現產能全面過剩的過度競爭局面。競爭性市場的根本特征在于,價格由市場決定,企業只能根據市場價格略作調整。在競爭性市場結構中,大多數私營企業依然表現為利潤最大化的行為方式;而國有企業則更多表現出內部人效用最大化或費用支出最大化的行為 [3],這是有別于壟斷競爭結構(產業成長期)中的國有企業增長最大化的行為模式的。國有企業為了能夠繼續生存,它們必須要保持一個最低的收益點,這就是企業的工資和上繳的稅收。這個收益點是國有企業基本的生存線,低于此線,企業無法生存而不得不退出。當高于此水平時,企業至少還能養活職工,故還維持生存而不退出。同時,在外部強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下,企業只能有很小的利潤空間。由于國有企業競爭力低下,甚至難以在這種十分有限的空間中立足。因此,相當大的一部分國有企業根本無法補償所有者的權益,只能勉強維持生存,另一部分通過擠占所有者收益空間來滿足經營者的效用需求。這樣,在競爭性市場里,在企業的生存線和正常利潤之間,存在著不同產權類型企業的不同生存空間。即存在著正常利潤、零利潤和某種程度的負利潤這三個層次。對于私營企業而言,圍繞著市場正常利潤波動,其最低限為零利潤,低于零利潤,就會退出;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圍繞著零利潤波動,其最低限為最低生存線(即一定程度的負利潤),只有企業在最低生存線以下,已無法維持企業周轉和工資發放,企業才會破產。國有企業利潤銳減直至陷入虧損,在市場上競爭乏力,而私營企業由于成本優勢仍能獲得豐厚利潤,取得較快的發展,新的企業仍然能進入市場。這就是人們在中國的轉軌經濟中經常會觀察到的一個怪現象:一方面大量企業虧損(主要是國有企業),甚至開工不足,形成過剩產能,另一方面又有不少新企業(主要是私營企業)陸續進入產業,形成人們所看到的所謂“重復建設”。顯然這種重復建設并非非理性的行為,不是一堵就可以草率治理的經濟現象。
四、現實的思考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 當前許多產業的產能過剩即屬于這種轉軌經濟中特有的,納入了產權驅動因素的產業生命周期演進中進入成熟期所出現的特殊的產業組織現象。那么如何解決或者說如何預防產能過剩呢?循著上述分析,筆者給出幾點思路:
1.如果在產業尚未進入成熟期,尚未經歷市場來選優汰劣的過程,就以防止“重復建設”為名貿然對產業實行關門主義,顯然只能是保護落后,阻止潛在的有競爭力的企業進入市場,那么結果只能是產業績效和產業競爭力持續低下。
2.如果對產業發展聽之任之,則產業會經歷一個較長產能過剩的過程,之后通過優勝劣汰最終形成寡頭結構。這是一個不算最合意但仍屬于次優的結果。不過如果聽任產業自然演進,也可能出現一種最糟糕的結果,即形成國有企業全行業壟斷同時也是全行業虧損的局面。可以設想,如果國有企業承受虧損的能力特別強,也就是說如果價格持續滑落到低于私營企業的邊際成本(也即私營企業的最低生存線),但仍然高于國有企業的最低生存線,那么效率高的私營企業將被效率低的國有企業逐出市場。
3.對待產能過剩的理性的做法首先應該是不要畏懼重復建設,政府應積極拆除行業壁壘,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私營企業的健康成長創造條件;在產業進入過度競爭時期后,積極促進產業整合,對國有企業退出實施援助政策,引導優勢企業兼并競爭不力的企業。
4.在當前中國,由于地方政府被賦予過多的經濟發展的責任,它們為了政績,便通過低價出售土地,不恰當的銀行信貸支持等各種政策來扶助本地企業,也包括本地私營企業,這使得天然有經濟理性的私營企業也出現“預算軟約束化”現象,患上本來國有企業才有的“投資饑渴癥”,客觀上加劇了產能過剩。因此,政府在積極管理的同時,不應使政府自身也生產要素化,從而影響到資源的微觀配置效率。
總之,行業產能過剩是市場競爭過程出現的必然現象,正確對待和處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關系到行業乃至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小玄.中國轉軌過程中的企業行為和市場均衡[J].中國社會科學,2003,(2).
[2]羅云輝,夏大慰.市場經濟中過度競爭存在性的理論基礎[J].經濟科學,2002,(4).
[3]江小涓.體制轉軌中的增長、績效與產業組織的變化——對中國若干行業的實證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