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類似著作中,《沈善炯自述》是少見的。在科學家中,特別是著名的生物學家中,能下決心,又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完成一本十余萬字的口述自傳者,并不多見。而直抒胸臆,將自己九十余年的奮斗經歷、愛恨情仇宣泄在文字中,就更少見了。
作為結識沈先生已經三十六年的晚生,我從老師和朋友處得知許多沈先生的逸聞,也聽到過種種對他的褒貶言論。從這本書稿中,我進一步認識了沈先生的寶貴品格與成就,以及他成功的前因后果。本書基本按年代順序敘述,結構嚴謹,文字生動流暢,可讀性強。這位老人對“從童年到暮年,生命之舟載我幾經風浪險灘”(引自自序)的回憶,從一個側面,詮釋了近一個世紀我國生物學家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驚心動魄的壯麗歷史。在字里行間,滲透著對科學事業的執著,對祖國的眷戀,對親人的深愛,對師長的緬懷和對好友的追思,以及對一切假惡丑的無比憎恨。讀之使人的靈魂得到滌蕩,又增加知識和經驗。
雖然口述歷史并不是正統的歷史,卻是歷史學家形成正史的重要史料依據。歷史的經驗值得重視,這些第一手的材料不僅在我國科學史上有它特殊的價值。沈先生的奮斗史,讓讀者生動地體察了一位有成就的科學家的成長過程,在探討我國科學史的深層次問題時,這些都是難得的案例。我們常主張先做人,后做事,沈先生的經歷是活的樣本。對于沈先生的幾代晚輩,這是一部生動的愛國敬業和創新的活教材。口述歷史不需要太多寫作技巧和文學家的匠心,它的靈魂是真實。在一件件真事中體現著作者的經歷和反思,在一幕幕曲折變化的場景中展現著作者成長的過程。個中的人生與科學研究的哲理,會讓讀者在閱讀中不斷生發和吸收,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沈先生早在建國初期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立志作為一個先進分子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獻身;在治學上,他始終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為信條,較少顧忌個人得失與他人的褒貶,他對科學,對社會,都經常思考,有自己的判斷,既敢于直言不諱,又敢于負責。如同科學創新需要不落前人窠臼一樣,沈先生一生,無論外部環境如何,他特立獨行的個性似乎很難改變,因而他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又能想人之不能想,做人之不能做。
有人說遺忘是躲避道德審判的最佳策略,沈先生在自述中卻文如其人,分明的愛恨躍然于深情的敘述中,甚至較少考慮文中提及的某些人物的看法。這是他取得突出科研成就的性格淵源,也是他幾十年來歷經磨難而不踣,衣帶漸寬終不悔,取得一個個重要成果的內在根源。
這位依舊眷戀著祖國科學事業的忠厚長者,不辭老邁之軀,向所有創新的倡導者和立志為祖國科技創新的人們發出了呼號:再不要折騰了,讓一切誠實的科學家在更寬容與安靜的天地里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干吧。
(《沈善炯自述》,沈善炯述,熊衛民整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3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