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背景下,開展農村社區教育還存在農民受教育意愿不強、管理效率不高、教育經費不足、內容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建議在構建農村社區教育模式時應考慮:以培育現代農民、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目的,建立以學校為中心的農村社區教育網絡,教育內容注重農民教育需求,同時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和教育方式,以及政府支持、多元籌資的資金保障措施。
關鍵詞:學習型社會;農村;社區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72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2-0012-04
信息與知識的急劇增長,使得學習成為個人、組織以及社會的迫切需要。學習型社會要求學習行為的社會化和普遍化,它要求人們的學習行為具有持續性和長久性,并把個人學習與企業、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以保持競爭的動力和創新的活力。培養學習型公民,構建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城市、學習型政黨、學習型政府等,正是建設學習型社會這種偉大構想下的具體目標。
構建學習型社會離不開我國的廣大農村。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高農民受教育水平,構建農村學習型社會關鍵在于農村社區教育的開展。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06年末,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約5.3億人,其中文盲約3 593萬人,占6.8%;小學文化程度約1.73億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約2.6億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約5 215萬人,占9.8%;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約648萬人,占1.2%。[1]低下的受教育水平已成為制約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的瓶頸。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背景下,針對當前農村社區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切實可行的農村社區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中,社區教育不是社區內各種教育形式的總和,而是指學校教育以外,充分利用社區各類教育資源以提高社區全體成員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教育活動。
一、大力推進農村社區教育是實現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
(一)學習型社會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
1968年,美國學者羅伯特#8226;哈欽斯首次提出了學習化社會的概念。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中引用了這個概念,把學習化社會作為未來社會形態的構想和追求目標。2001年5月,江澤民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高峰會議上提出“構筑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的號召,得到了我國各界的積極響應。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把“創建學習型社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奮斗目標之一。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可以說,進入新的世紀以來我國政府在構建全民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等方面已經做出了較大努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不少企業、城市、省份在建設學習型社會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為促進全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做出了積極貢獻。
現代社會在科技、信息方面的發展,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教育在育人、化人、造就新人方面發揮它的獨特功能。教會人們學會學習,幾乎成為人們在現代社會的一種生存方式。學習型社會的建設當然不可能僅停留在理論上,更有必要通過現實的多方努力,通過開展教育來推動人們的學習和發展。
(二)社區教育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基本途徑
社區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人們對此還缺乏足夠的理解。實際上,社區首先是一種生活共同體,有大有小,甚至一些社區還是虛擬的,但它是構成現實社會的基本單元。因此,要建設學習型社會,就必須有若干具有學習型特征的社區予以支撐,可以說,學習型社區與學習型社會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只有一個個社區具備了這種學習型特征,即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區發展的目標,學習型社會才會彰顯其生命力。
學習型社區的形成不是無緣無故的,它是學習型社會的一個縮影。社區教育是在社區范圍內開展的終身教育,是建設學習型社區最方便有效的途徑,也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一個基本的立腳點。抓住這個點,以點帶面,學習型社會才能找到發展的具體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必須從社區教育做起,社區教育的停滯不前必然阻礙學習型社會的形成,社區教育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基本途徑。
(三)開展農村社區教育,不斷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建設學習型社會這樣一個背景下,離開農村來談學習型社會顯然是不現實的。而且,農民作為弱勢群體受教育程度不高是世界范圍內不爭的事實。所以,加強農村社區教育,引導農村社區成員形成“人人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學者有其校”,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的教育問題不解決,學習型社會將難以實現。
社區教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組織形式,形式多樣、輻射面廣,覆蓋社區的各行各業,適合不同層次的農民群體。對農村社會來說,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關鍵在于農村社區教育的開展,通過適應農民的多樣化教育需求,形式多樣地開展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生產生活知識教育等,促進農村社會兩個文明建設和生態、生活的可持續發展。
二、建設學習型社會背景下農村社區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民受教育意愿不強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使農民形成了依附、順從的“小農意識”,這種思想至今仍深刻影響中國的大多數農民。一代代農民通過“承父兄之教”傳授文化和生產知識,受教育意愿明顯不高,甚至不少農民對社區教育持有可有可無的態度。據朱擁軍等人的調查,多達62.14%的農民參加培訓的動因是政府要求或動員,只有28.36%的農民想通過學一點技術回來搞好生產。[2]筆者在福建、江蘇、山東等地農村對農民的走訪,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朱擁軍等人的說法。農民是一個比較理性的群體,當他們發現受教育沒用直接或明顯的效果,便缺乏參與的積極性。而且這種效果更多的是與經濟效益相聯系,缺乏對社區教育潛在價值的判斷。走訪中,一位鄉鎮基層干部甚至說,如果要農民花錢接受教育,拿刀架在脖子上也不會去的。說法雖然有所偏頗,但也反映了在農村開展社區教育的難度和困境?;蛘呤菦]時間,或者是沒錢,或者農村社區教育沒有合適的內容,這些都是農民不愿意參與社區教育活動的重要原因。
(二)政府引導乏力,管理效率不高
教育部關于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4]16號)曾對社區教育工作的領導提出形成“黨政統籌領導,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群眾廣泛參與”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3]五年過去了,實際情況并不令人樂觀。以福建省為例,目前農村地區還沒有一個國家級或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各類實驗區幾乎都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福州、廈門、泉州地區。作為一種區域性的、主要以滿足社區成員學習和社區發展需要的教育活動,在農民參與度不高的情況下依靠農民自發開展有很大難度,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推動。
從管理機制來看,社區教育缺乏必要的法規條文指導,其管理邊界還比較模糊,社區教育管理組織沒有相應明晰的職權。教育管理部門、民政部門、農業部門甚至宣傳部門等都通過各自的渠道對農村社區教育發號施令,政府引導難免會出現一種力量薄弱又相對混亂的局面。社區教育是終身教育一種重要的形式,對農村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需要建立起規范的管理體系以支撐這種發展。而在現實農村,一方面相關機構的重復勞動,多部門低效率地開展各種農民培訓;一方面,有限的資源閑置浪費,農村“三教”統籌又無法真正統籌起來。因此,社區教育的發展還需要政府加大力度、充分協調,建立起必要的組織機構并發揮其功能,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以及農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把社區教育辦成農村社區發展的助推器。
(三)社區教育經費不足,農民教育消費力偏低
開展農村社區教育離不開必要的經費保障,發達地區或城市社區教育開展得較好就充分說明了這個事實。這大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開展社區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設施和必要的維持費用不足,二是農民自身的教育消費力偏低。與城市社區不同,農村社區不僅是一個生活共同體,而且與生產存在著諸多的聯系,因此農村社區教育在內容上與城市社區存在著本質區別,加之,農民素質不高以及長期以來農村在社會發展中的弱勢地位所形成的“三農”問題,使得農村社區教育在發展中能夠利用的社會資源極其有限。政府對整個農村的教育投資不夠,企業與農村之間的教育互動極少,農村自身發展教育又因為太窮而停滯不前。從實際情況來看,各地政府一般無固定的農村社區教育專項資金,開展社區教育工作的經費主要來源于教育部門、政府其他相關部門或社區的臨時性支出。這就容易導致農村社區教育的中斷,農民也更容易將社區教育當作短暫的政治教育,或者把農村社區教育看作是一項與己關系不大的社會公益事業,這些都妨礙了農村社區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同時,長期的二元體制對維護農民正當權益顯然是不公的,更由于農村集體財產的流失,使得農村缺乏開展社區教育的經費支撐。從農民個體來看,2007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擴大到3.3∶1,絕對差距達到9 646元。[4]農民的這種收入狀況嚴重阻礙了其教育消費力,他們不可能在基本生活消費尚未滿足的基礎上花錢去接受教育,這是造成農民教育消費力低下的最直接原因。同時,農村家庭多子女、少保障的情況又進一步強化了這個局面。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民是相對務實的一個群體,很多時候顯得比較簡單、理性,社區教育如果不能直接為他們帶來什么好處,就不會有吸引力,更不會去消費。所以讓他們花費主動投資社區教育在當前幾乎是不可能的。[5]
(四)社區教育內容針對性不強
相對城市社區而言,農村社區教育有關閑暇教育的內容偏少,主要還是農業生產技術方面的培訓。但由于開展農村社區教育的組織者一般沒有農民參與,因此對農民的教育需求了解不夠,制定的教育內容有時難免會顯得有點一廂情愿,不能真正適應農民和農村社會發展的需要。更由于教育經費和師資的局限性,使得這些教育活動更多停留在講座式培訓和知識傳播上,缺乏深入指導,尤其是技能類的實地教學明顯偏少。農民的知識、眼界是比較有限的,很多時候還不能理性地看待教育問題。所以,缺乏農民參與制定的教育內容是不夠科學的,但完全依靠農民來制定教育內容也是不負責任的??茖W合理的社區教育內容決定著農村社區教育的有效性,不能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農村社區教育不可能順利持續開展。
三、學習型社會背景下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模式
(一)教育目的:培育現代農民,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背景下思考農村社區教育的目的,筆者認為至少應包括四個方面:(1)構建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2)公民意識和社區精神的養成;(3)提高農民生存與發展技能;(4)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一體化。
(二)組織機構:建立以社區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網絡
農村社區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必須得到政府的統籌領導。需要在教育部門引導支持下,社會各界積極配合支持,農民群眾廣泛參與,才能真正推動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社區教育只是說有了發展的可能,還需要建立起具體的工作機構。筆者認為,需要建立起以農村學校為中心的社區教育網絡。農村教育資源本來就相對貧乏,因而一定要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教育資源,包括學校、師資等條件,為農村社區教育提供支撐。同時,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把有限的資金、設備投入到農村社區的學校建設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功能。
(三)教育內容:適應農民教育需求,培養農民學習和發展能力
學習型社會背景下開展社區教育,不僅要教育農民,更要培養農民自我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從教育、培養和開發農民的角度思考,農村社區教育的內容至少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現代公民教育和社會閑暇教育,培養具有現代意識的新一代農民。這里主要包括道德教育、社會規范教育、社會閑暇教育,以及社區精神、社區文化、社區生活圈所需要的教育。
二是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教育,培養新型農民。這主要是生存和發展技能教育的問題,培養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包括培育農村能人、農業技術員、農業企業家、農村經紀人、農村基層干部等等,這對于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人力資源轉移的教育,為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提供人力資源服務。自古以來,農村教育均帶有一定的“離農”特征,似乎總在為離開農村服務。事實上,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必然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要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因此從進城農民的謀生就業問題、思想觀念轉變問題、生活習慣適應問題等方面主動開展教育,由此更好更快地適應城市工作、生活,提升農民的社會地位,促進城鄉和諧發展。
(四)教育形式: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和教育方式
由于農村社區的復雜性和農民教育需求的差異性,農村社區教育要針對農村社區實際情況,在教育和培訓的形式方面要采取靈活的措施。比如,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生產技術的實用性、教育內容的低層次性,等等。這就決定了農村社區教育的形式需要采取集中與分散、日校與夜校、中短期培訓與長期教育相結合的形式,并突出分散、業余和短平快的特點。如農業生產技術的培訓必須簡單、明了、快捷;農忙期間以社區內相關企業培訓和老人閑暇教育等為主;對于公民教育、社區精神培育則可以寓教于樂,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和教育。
(五)資金保障:政府支持,多元籌資,提升農民教育消費
農村社區教育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因此政府在積極引導、協調的同時必須安排必要的專項經費予以推動其發展。對農村社區來說,籌集社會資金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加之農民本身經濟收入不高,沒有過多的教育消費能力,所以沒有政府長期的經濟支持,農村社區教育就不可能得到發展。固然,要通過各種方法多元籌資,比如社區內相關企業、農村先富階層等,但這部分人目前還較少,尤其是能投身社會公益事業的社會能人較少。從當前的農村現實來看,資金的多元化是可能的,但這一比重可能將處于一個較低的范疇。最根本的辦法就是進入“社區教育─農村經濟發展”互相推進的良性循環,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提升農民教育消費水平。發達地區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已經給我們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EB/OL].(2008-02-27)[2009-05-18].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
[2] 朱擁軍,成新華.農民教育現狀與農民受教育意愿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08(10):32-36.
[3]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Z].教職成[2004]16號,2004-12-01.
[4] 周英峰.去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33∶1[EB/OL].(2008-08-28)[2009-05-18].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content_9730713.htm.
[5] 劉堯.農村社區教育與縣級社區學院發展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1-14.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Mode in Learning Society
WU Jin-cheng,CHEN R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Fujia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society,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farmers’ unwillingness to be educated, low efficiency of management,deficiency of education fund as well as no farmer-targeted teaching content on the way of developing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Hence,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training of new types of farmers to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should be focused;education network centered on schools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rural community;the farmers’ demand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involved in learning content;a variety of training and teaching approaches should be adopted;meanwhile,the capital supporting measures of diversified fundraising with the government support should be taken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Key words:learning society;rural area;community education;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