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生態旅游是針對鄉村旅游存在的弊端并基于生態旅游基礎上提出的一種協調型旅游活動,其健康、和諧的發展將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建設,并有效促進生態現代化新農村建設。通過分析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的內涵,進一步完善鄉村生態旅游的概念,并基于其特點、意義、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通過“理念先行,摒棄零和博弈,追求共贏博弈”等措施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對策建議,旨在為鄉村生態旅游走向健康、和諧、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提供借鑒。
關鍵詞:鄉村生態旅游; 共贏博弈;生態現代化新農村
中圖分類號:F59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2-0097-05
一、引言
在鄉村發展旅游,尤其是在中國這一農業大國發展鄉村旅游,勢必對鄉村經濟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服務行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地位的逐步提高,發展鄉村旅游是有效的必行之路,這也是鄉村旅游外部經濟性的有效表現。然而鄉村旅游在為經濟發展貢獻的同時也導致了環境破壞、文化扭曲等不良影響的外部不經濟性的結果,因此目前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使鄉村旅游從以經濟效益為導向走向以生態效益為導向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生態旅游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的一種具有強烈保護色彩的旅游方式,可以有效彌補單純的鄉村旅游帶來的弊端,因此一種新型的旅游活動—鄉村生態旅游也就成為促進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方式。鄉村生態旅游是在傳統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及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熱潮的背景下出現的一種協調型旅游活動,是針對鄉村旅游的外部不經濟性的一種博弈行為,是保持鄉村旅游外部經濟性的有效途徑。2007年我國現代化發展報告明確指出:生態現代化重點在于瓦解原先的經濟目標與環境保護之間不相容的“零和關系”的窘迫局面,通過綜合的方法,尋求一種生態安全和經濟活力之間正向結合的理論意蘊和現實出路。[1]因此,開展鄉村生態旅游為邁向中國生態現代化發展的廣大農村提供了有效的發展模式。
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的研究始于21世紀初,起步較晚,到目前為止,專門及全面深入的研究較少。現有文獻主要是對鄉村生態旅游的概念、開發意義、規劃設計方法、開發價值的定性評估等方面的研究,大都忽略了生態旅游與鄉村旅游有效的博弈結合方面的研究,也就很難為鄉村旅游的外部經濟性和不經濟性的有效協調提供有效的行為決策建議。有關文獻[2-4]主要是針對以民族風情為主特色的鄉村生態旅游區為研究和實踐對象,雖然都對鄉村生態旅游進行了分析,但由于沒能有效把握生態旅游的真正內涵,也就無法探索生態旅游和鄉村旅游的有效結合途徑,而且沒有普適性。鄉村生態旅游的實質是在傳統鄉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態文明理念,是在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同時取得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效果。因此一定要體現其生態保護性、可持續性和啟發教育性,此外還需考慮其發展過程中的博弈均衡現象。基于此,文章從鄉村生態旅游的來源——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出發,給出其更加完善的定義,通過分析現階段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對策建議。
二、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階段
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源于鄉村旅游與生態旅游,可以說它是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的“交集”,也可以認為是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旅游的生態效益的“均衡解”,因此鄉村生態旅游的內涵需要從鄉村旅游與生態旅游的內涵和二者的博弈過程以及揉和過程入手。
(一)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興起于19世紀的歐洲,1865年意大利“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的成立標志著鄉村旅游的產生。鄉村旅游自提出以來,其定義多種多樣,目前尚無統一結論。國外對鄉村旅游的研究較早的引入了生態文明理念,關注旅游對整個鄉村社區經濟和環境的影響,因而對鄉村旅游的定義主要是從其與社區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關系的角度出發;國內對鄉村旅游的研究由于起步較晚,其研究層次不夠深入,對鄉村旅游的定義大都停留在目的地和資源角度,重視其經濟價值。總結國內外研究成果,可以得到鄉村旅游定義的共同點是:鄉村旅游的核心內容是鄉村風情,本質是鄉村性。
(二)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的概念最早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于1983年提出的,其產生不僅是由于人們旅游需求和旅游動機的轉變,更是由于工業化的發展以及近年來傳統大眾旅游的盲目發展導致旅游環境的衰退,使得人們產生了回歸自然的強烈愿望和要求。到目前為止,關于生態旅游的定義同鄉村旅游一樣,也有很多,卻沒有一個為世界公認的定義。總結國內外生態旅游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研究者的一個普遍觀點:認為生態旅游是以自然與人文資源為基礎,以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為導向,以欣賞、求知、探索為載體的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活動。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鄉村旅游與生態旅游的區別與聯系主要體現在:(1)鄉村旅游是以獨特的鄉村風情為資源,以回歸自然為目的,以帶動農村經濟效益為出發點的淳樸性旅游;而生態旅游其表面層次上是一種非破壞性的環保旅游,深層次上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效益旅游。(2)從經濟行為(活動)開展的根本目的出發,鄉村旅游對開發者是以發展鄉村經濟為目的,對旅游者來講是以體驗民俗風情為目的;生態旅游對開發者來講,是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初步引入到經濟發展中,對旅游者來講,更加體現了回歸自然的強烈愿望和要求,同時感悟生態意識,提高可持續發展理念;(3)鄉村旅游的定義更側重于旅游經濟和旅游目的,而沒有考慮其帶來外部經濟性的同時帶來的外部非經濟性,如對非實物旅游資源的扭曲、實物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的破壞。生態旅游理念的導入,目的恰恰是為了抵制鄉村旅游的外部非經濟性,作為一個補償性的工具來協調鄉村旅游健康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三)鄉村生態旅游
同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一樣,鄉村生態旅游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對其定義還沒有統一的表述。王嘉學等認為鄉村生態旅游是以鄉村為背景,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或具有突出積極生態效應的一種鄉村旅游形式;楊新征認為鄉村生態旅游是以鄉村景觀為吸引物的旅游活動[5];楊敏和駱靜珊則把鄉村生態旅游的概念鑒定為“農家樂”。[6]結合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的內涵,不難得到,鄉村生態旅游是在傳統的鄉村旅游存在的一些弊端,如由于管理不善,過度開發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和旅游資源歪曲及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熱潮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種協調型旅游形式,是一種既能提高當地居民生活質量又能保護資源環境的旅游活動 [7],它源于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又高于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是二者有效結合的一種新型旅游活動。
鄉村生態旅游一方面強化了鄉村旅游中的生態意識,使生態旅游真正在農村起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引導作用,這是其提出的核心內因;更為關鍵的是符合我國經濟發展轉變的形勢,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導向已從原來的以經濟高速發展為目的而忽略環境治理(通常經濟的高速發展都會帶來以環境污染為代價)轉向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生態經濟之路,因此鄉村旅游要從原來追求經濟效率為目的轉向現在以經濟和生態效益為一體的鄉村生態旅游,從而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進而實現經濟、生態與社會的“三贏”。
基于以上分析和認識,筆者認為,鄉村生態旅游是以鄉村為背景,以大自然和鄉村文化為資源基礎,以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理念為核心導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時,有著明確的了解和學習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負有保護責任,同時不乏促進目的地的經濟效益的一種特殊的旅游活動。
三、鄉村生態旅游的獨有特點
鄉村生態旅游作為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的結合體,兼有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的特點,如,脆弱性、不可移植性、地域的依托性等,此外根據其發展目的也具有其獨特的性質。
(一)開發經營的“多贏”性
對當地居民而言,保護為主、適度開發的鄉村生態旅游的開展,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促進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進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建設;此外,由于鄉村生態旅游的開發遵循生態規律及當地的文化習俗,重視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的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即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為當地創造了綠色和諧的生態環境,并提高了游人的環保意識。因此,鄉村生態旅游是一種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為一體的具有“多贏”效果的旅游形式。如享譽中外的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依托名人、名山、名村的資源優勢,在虎頭山上搞起了旅游。據統計,2000年度,大寨村年實現經濟總收入7 4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3 620元,上交稅金300多萬元,其中旅游業收入500多萬元。大寨村居民的生活環境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8]
(二)旅游過程中的教育性
生態文明理念是鄉村生態旅游的核心內容,開發鄉村生態旅游目的是試圖讓游客和當地居民及旅游開發商、經營管理者認識了解生態環境系統和地方文化,并積極地為目的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保護做出貢獻。因此鄉村生態旅游過程中的教育性也是不容忽視的。
(三)旅游過程中的責任感
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負有責任感,進而提高旅游者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體驗,這是不同于傳統大眾旅游的一個顯著特征。國外學者Western給生態旅游定義為:生態旅游是將對自然的鄭重承諾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結合在一起的負責任的旅游。強調了生態旅游過程中的責任性。
(四)開展鄉村生態旅游的特殊意義
鄉村生態旅游的提出符合我國經濟發展趨勢。我國從原來的重視經濟現代化轉入到目前重視生態現代化建設之路[10],目的是追求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從而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這尤其在建設生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大的綜合意義,而開展鄉村生態旅游便是一條恰當之路。它不但為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的農村實現生態現代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模式,同時為中國廣大農村走向生態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借鑒并起到良好的載體作用。
四、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建議
(一)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現狀
鄉村生態旅游在我國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在各級政府、旅游企業及生態旅游工作者們的共同努力下,其發展已初具規模,而且已有不少地區通過鄉村生態旅游走上了致富之路。發展較好的地區如云南省,據統計由于鄉村生態旅游的開發,全省已有昆明、紅河、大理、麗江、臨滄等地市的150余個鄉村積極開展鄉村生態旅游,絕大部分農戶的年收入過萬元,而且農村環境也有極大改觀。[11]
現階段,鄉村生態旅游在類型上主要有觀光型鄉村生態旅游,如觀光農業園區景觀農業等;民俗型鄉村生態旅游,如民族村寨、特色村寨、鄉土文化等;休閑型鄉村生態旅游,如莊園休閑型和庭院休閑型等。[12]
(二)鄉村生態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在鄉村生態旅游業為當地居民帶來福利的同時,開發經營過程中存在的規劃不到位、無序經營、與鄉村經濟社會文化脫節等問題對當地經濟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威脅。具體總結如下:
1.經營者對鄉村生態旅游認識不足,注重短期利益。農村地區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經濟貧窮落后,甚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得不到保障,加上認識與觀念相對滯后,很難顧及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經營者往往會為了短期經濟利益而不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加之開發前的規劃不到位,導致后期無序經營現象嚴重。
2.缺乏經營管理人才,管理水平滯后、資源開發深度不夠。目前,鄉村生態旅游的開發者主要是當地農民,缺乏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及相應的政策法規。由于地方政府及部門對鄉村生態旅游性質特點的認識不足,至今大都沒有建立一個協調統一的管理機構,導致在旅游區開發規劃上沒有科學依據,資源開發深度不夠,重復建設、環境破壞問題嚴重,經濟利益上各自為政、多頭管理,出了問題互相推諉,無人負責,嚴重影響了鄉村生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3.資金投入不足。對旅游區的資金投入不足,尤其表現在對旅游區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上。從地理位置分布角度看,鄉村生態旅游區大都分布在較偏遠的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現有基礎設施簡陋、設備不足,衛生狀況欠佳,無法適應游客的需要,給旅游業的發展造成較大障礙。
(三)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對策和建議
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對于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妥善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實現生態現代化新農村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要使鄉村生態旅游在這些重大的農村發展戰略中發揮真正的作用,需要重點考慮先進的經營觀念和理念、獨特的開發模式、未雨綢繆的規劃行為以及良好的人才培養等關鍵因素。
1.樹立生態現代化的觀念。鄉村生態旅游區別于鄉村旅游的關鍵之處是前者撇開了單純以經濟效益為目的,而是在生態理念的指導下追求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共贏,以至社會效益的“多贏”。可見,在鄉村生態旅游的開展過程中樹立生態觀念是有效開展鄉村生態旅游的根本。因此,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要始終在開發人員和管理人員中進行生態理念教育,使鄉村旅游資源在開發和管理中都遵循一定的生態環境指標,同時在鄉村旅游資源的日常管理中,通過導游講解、警示牌標明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以便游客不但以生態行為進行自己的旅游經歷而又從中獲得提高生態意識的教育。
2.開發與經營中的博弈理念不可忽視。博弈論(Game Theory)是研究相互影響的決策主體最有可能選擇的決策結果的科學。張維迎認為:一種制度安排,要發生效力,必須是一種納什均衡,否則,這種制度便不能成立。[13]目前經濟行為的產生通常會遇到非合作性的博弈行為,在鄉村生態旅游的開發過程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就是典型的非合作性博弈行為。傳統的鄉村旅游可以說是一定程度上的“損人利己”的“零和博弈”行為,即單純追求了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生態效益;或是達到一種“納什均衡”狀態,而從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納什均衡是一種低效的、不利于環境保護和長期發展的狀態。鄉村生態旅游的目的是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由非合作性的“零和博弈”、“納什均衡”走向一種合作性的“利人利己”、“共贏”的較為理想的狀態。因此,可以說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的關鍵是“摒棄零和博弈,追求共贏博弈”。在鄉村生態旅游開發中,博弈問題很多,最為突出的就是鄉村旅游與生態旅游、居民與景區管理部門之間的博弈,鄉村旅游以經濟效益為核心,而生態旅游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二者的博弈決定了鄉村生態旅游的開發過程和結果;居民與景區管理部門之間如居民在旅游區私搭亂建的現象頗為嚴重,為此管理部門制定了相應的處罰規定,這種處罰制度是否能順利實施就是一個博弈過程:居民有兩種選擇——搭建或不搭建,管理部門有兩種選擇——處罰或不處罰,居民為了經濟利益冒險繼續搭建,管理部門為了得民心而管理較為松散,最后的博弈均衡是居民繼續搭建,管理部門不處罰,最終造成景區被破壞。因此筆者認為,必須消除這種不利于鄉村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博弈均衡,可以通過消除博弈條件,或將非合作博弈逐漸轉向合作的共贏性博弈,制定為居民認可的,真正可實施、可操作的規定與方案,確保鄉村生態旅游的健康、和諧發展。
3. 構建合適的鄉村生態旅游經營管理模式。鄉村生態旅游是有別于傳統大眾旅游的一種特殊的旅游活動,加上各地資源、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等各有不同,因此其經營管理也應有特殊的模式,使鄉村生態旅游業得到科學有效的管理,促進旅游業持續、協調、健康的發展,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管理包括對整個鄉村生態旅游行業的管理、目的地社區的管理、旅游區環境管理和游客的管理。鄉村生態旅游經營管理模式要以生態文明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通過完善的條例、制度、法規規范企業和個人行為,采取對自然和文化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的經營方式,對旅游地游客承載量及不當行為予以適當的管制,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效益為當地居民共享。
4.發展鄉村旅游、建設新農村,規劃要先行。完善的旅游地整體規劃是鄉村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沒有可行的規劃方案,對旅游區一味盲目的開發,最終會導致景區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甚至無法修復。因此,在旅游區開發前,必須經過專家的科學考查,以維護當地生態系統平衡為前提,最大程度的提高游客滿意度為目標,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5.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專門從事鄉村生態旅游業的人才。鄉村生態旅游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要求經營管理者和導游人員都需要有較高的素質、全面的知識結構,尤其是導游員作為目的地形象的重要宣傳者,是聯系旅游者與旅游地的紐帶,是整個旅游活動操作層面的核心人物,在鄉村生態旅游活動中更顯其重要性。如在鄉村生態旅游過程中,導游員為游客講解的內容不同于傳統旅游中所強調的趣味性、娛樂性,而是強調趣味性、知識性以及對游客在生態保護方面的教育性,讓游客在享受自然的同時,認識自然和保護自然,這就要求導游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質和全面的知識結構。此外,要求鄉村生態旅游經營管理者也必須有較高知識水平。對此,旅游區可以通過培訓和引進人才的方式加強旅游從業人員、村民等相關人員的旅游知識和業務技能,加強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中的人力資源建設,從整體上提高旅游區的服務接待水平。
參考文獻:
[1] 蔣俊明.生態現代化理論與我國的路徑選擇[J].集團經濟研究,2007(17):32-33.
[2] 王嘉學,謝洪忠.云南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初步探討[J].昆明大學學報:綜合版,2005(2A):47-51.
[3] 楊桂花.民族生態旅游接待村多維價值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3,18(4):76-79.
[4] 江曉云.少數民族村寨生態旅游開發研究——以臨桂東宅江瑤寨為例[J].經濟地理,2004,24(4):564-567.[5] 楊新征.鄉村景觀資源開發與鄉村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J].鄉鎮經濟,2006(8):58-60.
[6] 楊敏,駱靜珊.昆明市團結鄉鄉村生態旅游調查研究[J].旅游學刊,2006,21(2):51-55.
[7] S. Medlik.Dictionary of travel,tourism hospitality [M].Third Edition.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n,2003.
[8]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2007中國現代化報告[R].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9] 謝花林,劉黎明.開發鄉村生態旅游探析[J].生態經濟.2002(12):69-71.
[10]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Further Study on Rural Eco-tourism
KOU Ming-ting1, 2,LI Lu-tang1 ,CHEN Kai-hua3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
2.College of Business,Datong University,Datong,Shanxi 037009;
3.Management Schoo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Rural eco-tourism,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tourism,is a coordination type of tourism activities against disadvantages of the rural tourism,the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which does goo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will promote effectively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cological rural modernization.In the article,we improve the concept of rural eco-tourism and,based on its characters,meaning,current development state and existing problems,and propose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ts development,such as “Idea first, Eliminating zero-sum games and Seeking co-winning games” and so on,so as to supply references for its healthy,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eco-tourism;co-winning games;new ecological rural 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