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3億人口及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了我國不能實行多黨競爭執政。我國應改等額選舉為黨組織最終決定侯選人的差額選舉。這種選舉辦法就是把各級政府的一把手置于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的雙重有效選擇和監督之下。類似的辦法也應在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實行。這就既堅持了黨的領導,又使我國人民擁有比資本主義社會更廣泛、更實惠的民主選舉權。這樣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穩妥地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人們不滿的權力腐敗問題就能基本解決。
關鍵詞:政治體制改革;多黨制;差額選舉;民主選舉
中圖分類號:D6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2-0112-03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黨最危險的敵人是權力腐敗。腐敗問題古今中外都有,而且不可能完全杜絕,問題在于腐敗不能普遍存在,更不能從隱蔽向公開漫延。古今中外也都反腐倡廉,然而現實生活再一次驗證了這樣一句名言:沒有民主監督的權力腐敗是不可避免的。民主監督的手段很多,如新聞監督、代表視查、民意測驗、任前公示、年終考評等等,但是民主監督最有效的手段是民主選舉,民主選舉是對每個當權者的行為進行最有效的監督手段。
一、多黨競爭執政不適合中國的國情
涉及中國的民主選舉,第一個問題必然是改一黨制為多黨制如何?關于這個問題,國內國外、公開私下、歷來評論頗多,筆者認為很有必要進行更現實、更具體、更深入的思考:
大家知道,美國是兩黨制,日本是多黨制,英國有皇室,法國就沒有,這都是這些國家不同的國情決定的,不能認為多黨制比兩黨制民主,無皇室比有皇室先進。所以,政治體制的變革必須從本國的國情出發。中國最大而且不可改變的國情是什么呢?就是中國現在有13億人口,是美國、日本、俄羅斯各國人口的五倍以上,比歐洲幾十個國家人口總和還多。全世界只有印度的人口與中國相似。從印度半個多世紀實行多黨制的實踐看,在人口龐大的國家搞多黨制不見得比一黨制好。如果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沒有一個穩定而強有力的政黨,而是政治派別林立,那樣的中國必然陷入政治派別無休止的爭斗。在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國搞政治派別斗爭,肯定比世界上任何國家的派別斗爭復雜得多,混亂得多。那樣的中國不可能是人們期望的政治民主、經濟繁榮,而是政治動亂、經濟衰退。看看中國近代史,再看看前蘇聯和南斯拉夫的變化,也可能演變成軍閥混戰、國家解體。這樣的風險不能冒,這樣的“學費”交不起。總之,在人口極其龐大的中國不可在多黨制上折騰。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們再分析一下另一個極其重要的國情:社會主義的中國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實際上歸執政黨,執政黨更換不僅是國家政權更換,也是企業所有權更換,企業所有權無償頻繁更換,企業利益尤其是企業的長遠利益就沒有捍衛者,這樣不但企業不能發展壯大,而且企業正常運行也成問題,多黨競爭執政必然對公有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資本主義國家過去是私有制,現在是股份制,政黨不是企業的所有者,執政黨更換企業所有者不變,企業照常運行,企業所有者始終捍衛著企業的利益。所以,多黨制適用于資本主義社會,不適用于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國家要實行多黨競爭執政,必須先改公有制為私有制或股份制。我國對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已經20多年了,除小型國有企業外,大中型國有企業即便是改為股份企業,在相當長的時期必然是以國有股為主。這種股份企業的“當家人”并不是企業的最大股東,還是上級任命的,企業盈利他收入豐厚,企業虧損他只少拿些獎金,企業破產他用不著跳樓。這種企業不可能按真正股份制企業那樣運作,以國有股為主的股份企業實際上還是國有企業,即我國經過30年經濟體制改革,已經把計劃經濟改為市場經濟。在此期間雖然私有企業增長迅速,但是我國的企業現在還是以國有企業為主。國內外實踐證明,一個公有制為主的國家改成私有制或股份制為主的國家,這是一個漫長而極其復雜痛苦的過程。總之,生產資料公有制也決定了我國不能搞多黨競爭執政。
多黨制是資本主義社會初期形成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各政黨的政策已無大的區別,國家政策并不因政黨而異,卻是因人而異,多黨競爭執政現在實際是“個人競爭上崗”,政黨就是產生候選人的組織,由此可見一種社會民主化如何?一黨制還是多黨制不是分水嶺,重要的是建立適應本國國情的個人競爭上崗,人民民主選擇和監督的制度。綜上所述,多黨競爭執政,一不適合中國的國情,二并非無此不可,三也不允許,中國的民主政治不能吊死在多黨制這棵樹上!“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1],我們必須努力探索既適應中國國情又能穩妥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辦法。
二、實行黨組織決定候選人的差額選舉
20世紀80年代,我國在一些地方政府和部分企業事業單位試行過差額選舉,目的就是建立競爭和民主監督機制,但是在差額選舉的道路上來了兩只攔路虎,一只叫地方主義,另一只叫短期行為。在試行的地方政府,外來干部很難當選,黨的領導不靈了,頗有國家解體之勢;在試行的企業只顧眼前利益,甚至用銀行貸款發獎金,大有吃光花凈之勢。于是人們認為在中國全面實行差額選舉的條件不成熟。因而時至今天差額選舉僅在最基層和選舉代表、委員中實行,各級政府領導人仍是等額選舉,企事業單位還是任命制。
地方主義和短期行為,并不是差額選舉的必然產物,也不是因為中國人民的民主意識差、文化素質低。差額選舉一個多世紀前在美國就實行了,難道現在的中國人民還不如一百多年前美國人的民主意識和文化素質?那是當時確定候選人的主導思想及辦法惹的禍。我國長期實行的是等額選舉,這實際是只有集中沒有民主,這在戰爭年代和建國初期是必要的,但是干部的任免全由上級決定,長期如此權力腐敗就不可避免。80年代試行差額選舉的主導思想是一定要實行真正的民主選舉,當時認為黨組織決定候選人是不民主,候選人也必須經過選民產生。于是必不可少的干部正常調配從組織決定變成會下給代表做工作,黨的組織工作似乎轉入地下了,這樣的差額選舉實際上是只要民主不要集中,黨在主要干部任免中沒有決定權,黨的領導就架空了。干部的命運全由選票決定,當選者必然以地方和眼前利益為主。
民主與集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沒有民主監督的權力腐敗不可避免,沒有黨的集中領導全國就是一盤散沙。所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1]實行差額選舉,其候選人應由各方推薦,但必須明確規定最終決定權在黨組織,西方國家各級政府的候選人就是黨派決定的。各級地方政府的候選人由上一級黨組織決定,制約地方主義和短期行為的機制就建立了,因為不服從上級領導和不顧長遠利益者,上級有權而且必然把他劃在候選人之外,不是候選人就很難當選,干部正常調配自然不成問題。有了黨組織最終決定候選人這一條,80年代差額選舉產生的問題就解決了。
有人說黨組織決定候選人的差額選舉是提了一筐子爛蘿卜讓你挑,這個問題不存在,因為世界上還沒有一個政黨只提爛蘿卜不提好蘿卜,對于老百姓蘿卜是幾塊地產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筐子里是一個還是幾個蘿卜讓你挑。由各方推薦黨組織最終決定候選人的差額選舉與等額選舉有著質的區別。等額選舉實際只體現黨的集中領導,差額選舉即便是兄弟兩人中民選一個,個人競爭上崗、人民民主選擇和監督的機制就建立了。黨組織決定候選人的差額選舉,就是哪幾個人參選是黨組織決定的,哪一個人當選是選民決定的,黨和人民的選擇既是統一的,又都是非常有效的,都起決定性的作用,這就把黨的領導和人民的民主選舉有機統一起來了,這樣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穩妥地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把各級領導置于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雙重選擇和監督之下,干部廉潔奉公自我制約的機制就建立了,人民不滿的權力腐敗問題就基本解決了。關于各方如何推薦候選人,上級黨組織如何最終決定下一級的候選人,差額多少人,哪級直接選舉,哪級間接選舉,選票都不過半怎么辦,選后是否還需上級確認?這不是本文討論的范疇,而且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這里還須說明,本文論證的選舉辦法是指對各級政府的主要負責人即行政一把手的選舉,其副職及下設職能辦事部門的負責人都是一把手的助手,不必進行差額選舉,應由當選的正職領導提名,人大審定即可,這樣各級政府的主要負責人既置于黨組織和人民民主監督之下,又擁有充分和有效的辦事權力,這才可以產生廉潔、公正、負責、高效的各級政府。近幾年我國一些地方沒有對正職卻對副職及職能辦事部門的負責人試行各種集體或民主選擇,這實際上是削弱了主要負責人的權力,卻沒有建立人民民主選擇和監督的制度,這是應該民選的不民選,不必民選的卻民選,這不但不能解決權力腐敗的問題,而且會延誤我國民主選舉的進程。
三、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也應實行差額選舉
黨組織決定候選人的差額選舉制度,在以公有制為主的社會主義中國,不僅可在各級政府實行,而且也應在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推行。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前主要問題是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企業活力不足。經過20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活力問題已經解決了,現在國有企業主要的問題是擁有充分經營權的企業負責人以權謀私,甚至損公肥私。這個問題在股份企業也照樣存在,股份企業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不是把股份企業改回成私有企業,而是用對企業經營者的嚴格監控辦法解決的,即股份企業的經營者是由企業的利益最大化者——企業的股東選聘和監督的。我們國有企業尤其是大中型國有企業、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絕不能把下放給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又收回來,又走“一放就亂、一統就死”的老路,也不能靠股份制改造的辦法,因為大中型國有企業要改成真正的股份制企業,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遠水解不了近渴,而是應當借鑒股份企業的辦法,讓國有企業的利益最大化者——企業的全體職工也參與企業經營者的選聘和監督,即企業上級主管部門和企業黨組織負責招聘、審查、決定企業經理候選人,候選人在企業職工大會上發表競選報告,全體職工進行差額選聘,在職的企業經理每年向全體職工作一次述職報告,其報告多數職工通不過,經理就可解聘。企業日常工作仍由企業黨組織監督,并定期向企業職工通報,這就把企業經營者置于國家、企業黨組織、企業全體職工三者有效監控之下,這樣不進行股份制改造,也不需要成立新的機構,僅增加企業職工差額選聘和年終審查這兩條,國有企業“富了和尚窮了廟”的問題就可以解決。類似的辦法也應在事業單位實行,這就不需再論證了。
在資本主義社會、民主選舉只在政府實行,在企業絕不進行。黨組織決定候選人的差額選舉制度,我國在各級政府和企業事業單位都實行,這就既堅持了黨的領導,確保了國家的統一和全國人民的整體長遠利益,又使我國人民擁有比資本主義社會更廣泛、更實惠的民主選舉權。試問人權的棒子該打誰的屁股!如果說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改計劃經濟為市場經濟,那么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應是改等額選舉為黨組織決定候選人的差額選舉。這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一個政治民主、經濟繁榮、民富國強的中國必然永遠屹立在世界東方。
參考文獻:
[1]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R].黨的十六大報告(五)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2002.
Thinking About Democratic Election in China
CHE Ke-qin,CHE Jia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The huge population and public ownership of productive materials determine that China can not implement the system of multiparty ruling through competition,but it should change its present electoral system of candidate election with equal quantity into multi-candidate election in which the candidates are finally decided by the relevant Party organization.Such a new electoral system is designed to put the top leader of government at each level under the dual and effective selection and supervision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 and the masses of people.It should also be carried out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This kind of election can not only maintain the role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but also enable the people to have more extensive and practical suffrage,thus to promote the advance of China's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get rid of power corruption.
Key words: reform of political system;multiparty system;multi-candidate election democratic e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