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農業科普旅游是近些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旅游模式,是將農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以及科普教育結合為一體的新興旅游形式。本文主要針對楊陵地區具有特色的生態農業科普旅游存在的問題,從現有的旅游資源以及潛在等待開發的資源入手,對楊陵地區生態農業科普旅游的開發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楊凌; 生態農業 ;科普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2-0102-04
一、引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70%的人口目前仍然居住在農村。近些年來一些專家學者提出利用旅游行業的介入發展生態農業并借助科技手段推廣生態農業科普旅游,通過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普及生態農業知識,提高農業旅游的價值含量,增加農業發展的附加值,促進農業和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以實現生態效益為先,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實現。
生態農業科普旅游是結合了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為一體的一種新的旅游模式,是以游覽為主要目的,在游覽過程中普及生態農業科學知識,使人們在游樂中了解生態農業,寓教于樂,寓教于游。科普旅游是把科普和旅游結合起來,讓公眾在旅游場所游玩、休閑、娛樂的過程中,輕松、愉快、生動地接受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進行科學思想的傳播、普及和教育。生態農業科普旅游不具有完全的盈利性質,它是以普及為目標,在此基礎上收取少量的門票費以及相關的費用。它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在于推動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旅游地的交通、住宿、飲食等相關產業,這些產業的發展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根本所在。
二、楊凌發展生態農業科普旅游的優勢
楊凌地處陜西省關中腹地,位于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內,面積9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6萬,東距西安82公里,西距寶雞86公里,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線及西(安)寶(雞)高速、中線公路從區內穿過,旅游交通十分便利。楊凌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部中國農業史和農業科技文明史?!妒酚?8226;周本記》記載,40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官——后稷就在這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谷”,因此說我國農耕文明史由此發端,楊凌在發展生態農業科普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豐富的生態農業科普旅游資源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綠色、環保、農業文化宣傳推廣示范的宗旨,因此楊凌地區的所有旅游示范項目均以其為指導思想,注重綠色、環保,目前生態農業科普旅游主要有以下內容:
1.具有特色的公園景觀。楊凌的水運中心是一所具有特色的水運公園,在此不僅可以欣賞湖光山色之美,而且可以體驗快艇、越野卡丁車、跑馬、射箭、沙灘、浴場的刺激之感。
2.現代化的科技園。(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是國內目前最大的農業主題博物館組群,有動物、植物、土壤、昆蟲和農史5個展館,積累收藏了大量珍貴的動物、植物、土壤、昆蟲標本(實物)和農史典藏。其中昆蟲標本120萬號,植物標本55萬份;動物標本數10萬號,其中富有農林專業特色的珍稀動物樣本8 000余件;線裝古籍5萬余冊,其中收藏全國現存農業古籍284種,善本文獻20余種。通過極為豐富的標本、實物、文物、模型和室外植物以及多種現代化展示手段,向游客展示農業科學知識。(2)中國克隆動物基地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羊“陽陽”及其家族誕生于此。(3)新天地農業科技示范園的無土栽培技術和智能化溫室大棚,為現代高科技農業作了生動而形象的定義,展示了現代農業文明的無窮魅力和綠色農業的高新技術和綠色農產品的生產過程。(4)節水科技示范園和人工降雨大廳。
3.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如夏家溝的獼猴桃基地,五泉鎮的萬頭牛場、2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上川口村的鑼鼓制造基地,南莊村的大棚蔬菜基地,大寨鄉的萬畝花卉苗木、萬畝蔬菜生產基地及食用菌基地等。
4.具有當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崔西溝是楊凌當地著名的民俗村,該村經濟正是在尊重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引入了當地特色農家飯振興起來的。
5.花園式的大學。該區內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是兩所歷史悠久的大學。在此不僅可以感受到優美寧靜的大學環境,還可以看到各種具有特色和品種名貴珍稀樹種和花草,又可以感受到有著歷史底蘊沉積的大學文化氣息。
(二)雄厚的科技實力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是示范區內兩所國內著名院校,特別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原稱西北農業大學),是于199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同原西北林學院、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學研究所、陜西省農業科學院、陜西省林業科學院、陜西省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單位合并組建而成的一所高水平綜合型大學,是國家“211”和“985”重點建設大學,其農業科技實力在國內外享有聲譽,所以,楊凌依托區內雄厚的科技實力和豐富的人力資源,在圍繞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現代農業方面已經初步形成了以農林牧良種繁育、生物制藥、環保農資、綠色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群。
(三)方向明確
示范區政府在建設初期就明確,在農村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并聯合科技部門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加大資金投入,改善生態條件,發展生態旅游,大力發展各種現代農業示范村,實行“一村一品”;在工業方面歡迎無污染、環保、綠色企業在楊凌落戶,現已形成農林牧良種繁育、生物制藥、環保農資、綠色農產品加工等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群,對我國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起到了帶頭作用,真正展現了示范區的農業示范作用。
三、目前楊凌發展農業生態科普旅游存在的問題
楊凌的生態農業科普旅游已經得到一定的發展,但是楊凌生態農業科普旅游發展所依托的軟硬件設施和環境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旅游基礎設施差
楊凌雖然旅游資源豐富,并且政府在大力推動,但是楊凌始終沒有成為一個旅游城市的重要原因是旅游的基礎設施差,道路不盡如意,住宿就餐條件也是參差不齊,缺少統一的收費標準;最重要的是旅游的線路設計不盡如人意,定位模糊,導致有些路線受歡迎,有些線路則無人問津。
(二)缺少專業的導游隊伍
發展生態農業科普旅游最終需要能夠向旅游者傳授相關的科普生態農業知識,盡管農博園在導游講解服務方面下了很大力氣,要求導游必須具備相關農林專業學歷,相對做到專業講解,但實際中離專業還是有相當距離。而其他景點,大多數講解員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講解能力,不能生動形象的向游客展示展館的相關科普知識。楊凌整體還是缺乏相應的培訓機制和管理辦法。
(三)旅游收入過于依賴門票收入
科普旅游是一種帶有公益性質的社會旅游,目的在于使公眾在享受旅游的同時了解相關的科普知識。青少年和廣大農民應該是目標群體,但是,青少年和農民的經濟承受力較差。以楊凌農業博覽園為例,除了重大節日對部分學生的免費開放外,其他時候均要收取高達60元的門票費,導致人們對博覽園的概念只限于龐大的外形,而極少涉足其中,從而造成資源極大地浪費。
(四)客源少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所限,當地人的旅游需求相對小;由于宣傳的不到位,楊凌并沒有作為旅游城市受到人們的關注,因此每年來楊凌旅游的人相對來說比較少。客源少直接會影響生態農業科普旅游的推廣發展。
(五)缺少必要的行業協會組織
楊凌旅游整體發展滯后,各個景點零散無序。示范區成立10年來,至今未成立一個旅游行業協會組織,致使旅游行業缺乏自律性,各家自行其是,無法規范管理旅游市場,這是制約楊凌旅游發展的關鍵因素。
四、楊凌生態農業科普旅游的發展對策
據有關統計數據表明,國外的科技旅游,在近些年來以驚人的速度飛快發展。在西方國家,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已不是區分科技旅游者與一般旅游者的顯著標志,也就是說,科技旅游已不是少數旅游者特有的專項旅游活動,而是一種逐漸被主流市場接受并受到歡迎的大眾旅游形式。楊凌要借鑒國外發展的經驗,在發展特色的生態農業科普旅游上尋找自己的出路。
1.政府重視,完善基礎設施。政府應在政策和宣傳上加大力度,完善基礎設施。目前楊凌要不斷強化道路建設,完善道路標識系統,加強賓館住宿的管理,改善旅游線路模糊不清的現狀,完善旅游的硬件,并積極與西咸都市圈接軌,力求為旅游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2.加大生態農業科普旅游的宣傳力度,做旅游目的地城市。楊凌地區位置相對偏僻,因此很多游人對此并不是很熟悉。鑒于此,我們必須通過政府牽頭,進行營銷整合,加大宣傳的力度。通過持續性媒體宣傳及策劃活動,提高楊凌生態農業科普旅游的知名度。同時可以有效利用一年一度楊凌農業高新技術博覽會,借勢宣傳生態農業旅游,達到組合宣傳目的。
3.充分挖掘楊凌地區生態農業科普旅游資源特色,形成具有本地區特色的生態科技旅游產品。生態農業科普旅游的開發要迎合市場的需求,不僅要在旅游形式上滿足游客求新、探奇的心理,而且還要結合本地的生態農業旅游資源的特色,打造楊凌農業科技旅游特色品牌。比如利用現代農科城的農業示范效應,發展綠色瓜蔬餐飲、昆蟲宴、特色工藝禮品等,吸引客源。
4.提升生態農業科普宣傳人員的素質。從業人員的素質直接決定了科普旅游產品質量的高低,楊凌地區發展生態農業科普旅游必須要加強生態農業科普從業人員的培訓,特別是導游人員的培訓,不僅使他們具有豐富的生態農業旅游知識,還有具有相關的科普知識,因此從事科普旅游工作的人員必須經過嚴格的崗前培訓,并進行相關知識方面的專業培訓教育。
5.成立旅游行業管理協會,認真開展旅游市場調研,查找薄弱環節,整頓和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推進旅游誠信體系建設,提升旅游產業素質,積極推進旅游行業的制度化、規范化管理。塑造旅游目的地城市整體形象,以期達到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段寧,吳高盛.我國應大力發展科普旅游產業[J].科協論壇,2008(7):39-40.
[2] 于洪賢,何卓,朱井麗.我國科普旅游的發展現狀及發展對策[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4(3):94-96.
[3] 彭建良,龔勤.旅游城市發展科普旅游產業的探討[J].科技和產業,2009 ,9(2):17-20.
[4] 沈恬.淺談生態旅游[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2009,22(2):29-31.
[5] 謝雨萍,耿文輝.桂北地區生態農業科普旅游開發初探[J].大眾科技,2009(3):127-128.
[6] 李紹剛,淺析吉林省科普旅游開發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6(12):320-322.
[7] 劉艷.沈陽科普旅游的現狀及對策[J].沈陽干部學刊,2005(3):57-59.
[8] 曹軍會,賈軍戰,海江波,等.陜西省“一村一品”發展戰略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4):24-27.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al Popular Science Tourin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
LEI He-tao1;LIAO Yong-cheng2*
(1.Museum Park,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
2.College of Agronomy,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Eco-agricultural popular science tourism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as a new tourism model,which integrate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 together.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science eco-tourism of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 and analyzes Yangling’s current tourism resources and potential resourc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and then it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eco-agricultural popular science tourism in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
Key words: Yangling Demonstration Zone;eco-agriculture;popular science tour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