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存在于生命誕生之前并孕育了生命。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對水有著強烈的依戀和敬畏的心理,這種心理經過長期的積淀,已經變成了集體無意識。在遙遠而模糊的記憶里,人們依稀覺得天地之間周流不已的水與生命的生死輪回似乎有著某些相似之處,仿佛自己就出生在茫茫無際的“混沌”之中,并最終確定了水的萬物之宗的神圣地位。可是在漫長苦難的歲月里,人類又吃盡了洪水的苦頭,在與洪水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中,人們用生命和鮮血戰勝了肆虐的洪水,這死里逃生的一劫就像在水中重生一樣實現了偉大的“涅槃”。可是當死亡真的來臨的時候,人們又幻想著死后有一個詩意的棲居之所,使靈魂得到永生,于是選擇了“九泉”。這種集體無意識已作為精神化石永遠遺存在后代文學尤其是神話故事中。
關鍵詞:水;神話;潛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2-0136-05
水是造物主賜予我們這個星球的最寶貴的物質資源,也是與人類長期互動而形成的意蘊最豐富的文化載體,還是文學藝術家最鐘愛的審美對象和達意傳媒。就神話而言,水經常作為一種意象綻放出絢麗的光彩,呈現出感人的藝術魅力;與此同時,也深蘊著理性的力量,引發人們對生命的形成及其最終歸宿的無限思考。這種惹人喜愛、發人深思的水,已經遠遠超出了低級的物質層面,進入到高級的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層面,正如托馬斯#8226;芒羅所說:“……通過意象的美妙編織,喚起情緒和深思。”[1]不僅如此,“一個意象可以被轉換成一個隱喻一次,但如果它作為呈現與再現不斷重復,那就變成了一個象征,甚至是一象征(或者神話)系統的一部分。”[2]耐人尋味的是,水的象征意義就不都是分散而獨立的個體,而是各個象征意義之間彼此關聯、邏輯性較強并且能夠表達生命過程的完整系統。而這個系統的背后卻恰恰蘊藏著人類意識深層對水的原型記憶。
弗洛伊德說:“把心理生活劃分成意識和潛意識的,這是精神分析所依據的基本前提;……潛意識一詞是與‘潛伏的和能成為有意識的’相一致的。”[3]“我們發現我們有兩種潛意識——一種是潛伏的但能成為有意識的,另一種是被壓抑的但不能用通常的方法使之成為有意識的。這種對心理動力學的洞察不能不影響到我們的術語和描述。那種潛伏的、只在描述意義上而非動力學意義上潛意識,我們稱之為前意識(preconscious);而把潛意識一詞留給那種被壓抑的動力學上的潛意識,這樣我們就有三個術語,即意識(Cs)、前意識(Pcs)和潛意識(Ucs),它們不再具有純描述意義。前意識可能比潛意識更接近意識,既然我們已經把潛意識稱為心理的,我們就更會毫不猶豫地把潛伏的前意識也稱為心理的。……究竟是成為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這種性質是看透深蘊心理學(depth psychology)之奧秘的一束惟一的光。”[4]榮格在弗洛伊德的啟發下,又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學說。他認為,“構成個人無意識主要是一些我們曾經意識到,但以后由于遺忘或壓抑而從意識中消失的內容;集體無意識從來就沒有出現在意識之中,因此也就從來未為個人所獲得過,它們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遺傳。個人無意識主要是由各種情緒構成的,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則主要是原型。”[5]申荷永對此解釋說:“集體無意識中包含著人類進化過程中整個精神性的遺傳,注入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6]
這一理論有助于我們對神話中所描寫的水的理解。我們認為神話中對水的描寫正來自于人類對水的集體無意識——原型記憶。
現代科學證明,地球上的生命誕生在水中。具體情形是:大氣中的水氣與大氣中的物質發生化合,再經過一系列的復雜變化,形成氨基酸、核糖酸和卟啉等物質,這些化合物進入水中避免了強光的輻射,漸變成碳水化合物,生命開始發生:植物——動物——高級動物。在生命產生的過程中,水是生命的孕育者、創造者和構成者,據說,有相當于全球河流一半的水,流淌在人類和動物血管里,蘊藏在植物的根莖、葉脈中。同時,水又是人類生存一刻也離不開的資源保障;“緣水而居,不耕不稼”的原始生活和農耕勞作的生產方式更離不開水的滋養哺育。可見,水與生命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水分布在地表、地下和空中,表現為液體、固體和氣體。不論是位置還是形態,水都是不斷變化,周流不息的。從立體空間上看,地表水在一定的溫度下會蒸發為水蒸氣,游浮在空氣中;一旦遇到空氣中的雜塵,便凝結成水珠,形成雨;雨飄落到地面,又還原成地表水。地表水的一部分滲透到地下,成為地下水,另一部分再揮發成水蒸氣,在此過程中,地下水也不斷地以泉水的形式涌向地表,或被人們汲到地表加以利用并參與地表水的循環。這樣,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從平面空間上看,高山積雪融化為溪水,溪水匯成河水,河水流入大海,大海揮發成水蒸氣,水蒸氣再以降雪的方式降落到大地,形成積雪,源源不斷,周行不已。總之,水在固體、液體、氣體三種形態之間不斷轉化,循環不已。而人生于水土、食于水土、長于水土、死于水土、葬于水土、化于水土、以至再生于水土的過程不僅與水始終相依相伴,而且其運行與轉化模式也與水在自然界中的運行與轉化模式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按照弗洛伊德和榮格的觀點,水應該是人類記憶中最為原始的祖先記憶。因為這種記憶“不能用通常的方法使之成為有意識的”,所以平常無法覺察,但“不能用通常的方法”并不意味著不能或永遠不能,我們正是從遠古神話中找到了這種意識的精神化石。
一、“渾沌”之水與創世神話
《老子》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美國學者吉拉道特對道家的混沌主題作了如是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關于宇宙生成階段的描述,那時尚不存在現象世界的分化的存在物。那是一種完美無缺的、整體的或所有事物混合為一的(‘成’)階段。” [7]腓尼基人的創世神話《桑喬尼阿松之書》開頭對“混沌”作了這樣的描述:
萬物之始是一種黑暗而凝聚的有風的空氣,或一種濃厚的空氣的微風,以及一種混沌狀態,像埃雷布斯那樣的混濁漆黑,而這些都是無邊無際的,久遠以來就是沒有形狀的。但當這風愛戀自己的本原(混沌)時,就產生了一種密切的聯合,那結合稱為波托斯,也就是萬物創造之始。混沌并不知道自己的產物,但從它同風的擁抱中產生了莫特,有些人稱之為伊魯斯,但另一些人則稱之為腐敗而稀濕的混合物。創世的一切種子由此萌發,宇宙由此產生。[8]
《梨俱吠陀》第十卷宗129首記錄了印度最早的創世神話,也描述了混沌:
最初“萬有”隱藏在黑暗遮掩的黑暗中,在不可知的混沌中,直至胚芽艱難地從無形的空虛中顯現,因熱的巨大威力而誕生。
《圣經#8226;舊約#8226;創世紀》也提到過混沌: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
盡管這些創世神話的主人公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創世大神都面對著一個混沌不開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大水漫溢,黑暗無邊;在茫茫宇宙中,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說明,水先于萬物而存在,萬物是在迷蒙浩渺的大水中孕育成長的。隨著天地的開辟,混沌世界就會訇然炸開。《莊子#8226;應帝王》里記述混沌之死的情形:“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袁珂先生認為,這個寓言包含著創世的觀念。倏和忽代表迅疾的時間,他們的開竅意味著開辟,繼混沌之死而迎來了宇宙的誕生。
“開辟神話就是解釋天地何自而成,人類及萬物何自而生的神話。”(茅盾《神話研究》)為什么天地相分,為什么日夜輪轉,為什么太陽會東升西落,為什么月亮會陰晴圓缺,為什么四季冷暖變換,為什么會有風雨雷電,人類帶著無數個“為什么”的無限困惑一邊叩問蒼茫大地,一邊用心苦苦思索,其核心問題是,世界是怎么產生的,人是怎么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于是創世神話就成了所有神話中最普遍的主題。中國的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神話,印度的靈魂創世神話,波得尼西亞人的納拉烏神話等等應運而生。
由于地球的水域面積占地球表面積的71%,加之泰初之世,一切皆水,大陸就成了地球上真正的“諾亞方舟”。神話也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展開的想象,面對這樣的現實,古埃及和巴比倫神話都說,水為原始的渾沌狀態,萬物皆生于水。古希臘神話說,海洋之神奧我安諾創造了世界萬能物。古印度神話說,水最初懷著胚胎,其中集聚著宇宙間的一切天神。在我國,最典型的創世神話是盤古開天地。湖北神農架地區的漢族敘事詩《黑暗傳》是這樣敘述的:“一片黑暗和混沌,天地茫茫無一人。乾坤暗暗如雞蛋,迷迷蒙蒙幾千層。盤古生在混沌內,無父無母自長成。那時有座昆侖山,天心地膽在中心。一山長成五龍形,五個嘴唇往下伸,五個嘴唇流血水,一齊流到海洋內,聚會天精與地靈,結個胞胎水上存,長成盤古一個人。”(劉守華《鄂西古神話的新發現——神農架歷史敘事詩〈黑暗傳〉初評》)昆侖之水,當為昆侖雪水融化而成,東流入海。詩中說盤古是由昆侖山五龍血水與東海之水匯合孕育而成,可見盤古一身集二水之精華。盤古既生,他又是如何創造萬物的呢?《五運歷年記》上說:“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盤脈為地理,肌膚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如果神話真的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反映的話,應該是先有創世女神,因為母系社會在先。而女媧并未被尊為創世女神,其補天的行動應該在世界萬物產生之后,只是鞏固創世的結果。不過,關于女媧的傳說卻帶有明顯創生女神的色彩。“俗說于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懼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為人。”(《太平御覽》[二]卷二八引《風俗通》[三])神話中雖然沒有直接說人由水生,但“引繩于泥”也可說是蘸水造人了。
水是生命的創造者,也是生命的呵護者,人們在思索人類產生和萬物來源的時候,不可能不想到水。于是水便成了神話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甚至以水為題材來編織神話。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或借助于想象征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9]在人類的初始階段,人們的認識還處于蒙昧狀態,對于這個變化莫測的大千世界和千奇百怪的自然現象一無所知,更無法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解釋,借助于想象,編織絢麗多彩的神話故事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雖然神話是人類童年最天真的虛幻想象,但它也流露出人們對未知世界的幼稚看法,我們正是從這虛幻的想象和幼稚的看法中察覺到了遠古先民的心理情結。
二、“飲浴”之水與創生神話
有學者認為,水生神話包括原生態水生神話和次生態水生神話兩大類。原生態水生神話所表現的是水作為自然物質直接形成了天地萬物和人類;次生態水生神話一般是指女子通過與水的各種接觸而感孕生子,這類神話只解釋人類的產生,不涉及天地萬物的形成。次生態水生神話產生時期,人類已逐漸將自身與自然界分開,從而熱切地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命及其產生。另有學者對這類神話作了細致的分類,歸納概括為四種。第一種是女子飲水受孕。 “女狄暮汲石紐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雞子,受而含之,不覺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太平御覽》卷四引《遁甲開山圖榮氏解》)禹的母親吞食水中的月精而生禹,說明禹尚未出生就與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禹為水王,情在其中矣。第二種是女子浴水而孕。“女子國在巫咸北,兩女子居,水周之。”(《山海經#8226;海外西經》)郭璞注:“扶桑東千余里有女國,容貌端正,色甚潔白,身體有毛,長發委地。至二三月,競入水則妊娠,六七月產子。”第三種是女子水際吞物而孕。簡狄“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史記#8226;殷本紀》)玄鳥生商的神話,反映了商的圖騰崇拜,但“行浴”才是“生契”的大背景。第四種是女子入水觸物或感物而孕。“哀牢國。……其先有一婦人,名曰沙壺,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魚自給。忽于水中觸一沉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產子男十人。”(《華陽國志#8226;南中志》)
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說,這些水生神話“不只是說一說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實體”。 [10]這些神話產生時,人類未必不知道人是怎么出生的,他們之所以滿懷激情地編織著如此浪漫美妙的故事,除了圖騰崇拜和為圣王制造神秘的出身以外,恐怕也是潛藏在心底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在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于是,水在神話故事中就逐漸被隱喻為生命過程的某種象征。
三、洪水——人類的涅槃
據典籍記載,人類曾經歷了一個洪澇災害頻發時期。“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尚書#8226;堯典》)“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逆行,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呂氏春秋#8226;愛類篇》)地質科學的研究結果證明了這一點:地球在“新冰期”后,由于氣候變暖,冰雪消融,造成洪水泛濫。竺可楨指出,中國在5000年前的仰韶時代到3000年前殷商時代,氣溫比現在高2°C左右,黃河流域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潮濕,河水的徑流量和洼地的蓄水面積都遠比現在大。亞熱帶的雨水偏多使得這一地區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在與洪澇災害的艱苦斗爭中,人類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最終戰勝洪水,死里逃生,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有如再生。人類再生的神話傳說由此誕生。在再生神話中最典型的要屬《圣經#8226;創世紀》描繪得最為形象、生動。
上帝后悔在地上造了人,決定將人和一切動物統統消滅,但他又舍不得把他的造物全部毀掉,便選中了諾亞和他的三個兒子,決定讓他們活下來。諾亞按照上帝的旨意,和他的三個兒子造了一艘方舟,一家人搬入方舟,還帶上了各種動物,每種一公一母。7天后,天降大雨,持續了40個晝夜。滔天的洪水淹沒了大地和高山,人和地球上一切生物全部被淹死,只有諾亞的方舟漂浮在水面。雨停后的第十個月,山頂才露出水面。47天后洪水退盡,諾亞一家和動物走下方舟,重新開始生活。
在我國,也有關于人類在洪水之后再生的神話。例如瑤族的《伏羲兄妹》:
伏羲兄妹的父親張天師,痛恨雷公興風作浪,有一次,趁雷公跌倒時將他捉住,交給伏羲兄妹二人看守。雷公苦苦相求,兄妹發了惻隱之心,將他放開。雷公很是感激,臨行前,送給兄妹二人一只大葫蘆。雷公回到天上后,為了報被捉之仇,下了七日七夜的大雨,所有的生物都被淹死,只有躲進葫蘆里的這對兄妹得以生存。雷公勸他們結婚,二人不同意。只好去問竹子和烏龜,竹子和烏龜也認為他們應該結婚,二人沒辦法,就從山上往下滾磨盤,哥哥在東山,妹妹在西山,各推下一扇磨,兩扇磨竟意外地合在一起,他們認為這是天意,就結為夫妻。婚后生下一個肉瘤,他們將肉瘤剁成細末撒向四方,肉末就變成了一個個的人。這些人繁衍生息,大地又重現生機。
這些神話起碼給我們三點啟示。一是上古的滔天洪水險些斷送了人類生命,二是劫后余生的經歷給人類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三是再生后的世界是一個告別了污濁與蠻荒的嶄新世界。但是在人類慢長的生命旅途中,以上幾點已經不再是記憶中的一次偶然事件,而是沉淀為一種情緒,其中既包含著對洪水的極端恐懼,也包含著洪水過后,天下太平的無限喜悅。人類在洪水中獲得了新生,實現了偉大的涅槃,也從此打下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心結。
四、黃泉——生命的歸宿
荀子《勸學》:“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這里的“黃泉”顯然是指黃土下的泉水之意。唐#8226;元稹《酬樂天雨后見憶》詩云:“黃泉便是通州郡,漸入深泥漸到州。”此處的“黃泉”也僅指地下的泉水,別無他意。“黃泉”一詞正式成為死后的居所,始見于《左傳#8226;鄭伯克段于鄢》“不及黃泉,勿相見也”一句。莊公的意思是說不到陰間,我們母子就不要相見。但莊公后悔以后,屬下穎考叔掘地為泉,使母子相見,這既能夠使母子團聚又能使莊公勿失其言的做法可謂一箭雙雕。其實掘地為泉的所謂“黃泉”與莊公所言“黃泉”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黃泉”代指陰間的語義已經定格為“黃泉”的比喻意,《管子#8226;小匡》一文中的“應公之賜,殺之黃泉,死且不朽”所言之“黃泉”,即為此意。后代文人多用此意吟詩作賦,例如,唐朝王建有《寒食行》詩云:“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哪得到黃泉。”令人深思的是,人們為什么要用“黃泉”二字來形容人死后的居所呢?地上性陽,地下性陰;人生時在陽,死后在陰;死后葬于地下,黃土蒙面,與黃土有關,用一個“黃”字代指黃土,這并不足為奇,關鍵是黃土之下為何要有水。第一,古人認為水能聚氣。中國古代的氣宇宙觀和生命觀認為,宇宙中的天地萬物乃至于人都是由氣集聚而成的,正如《莊子#8226;知北游》所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東漢王充在《論衡#8226;論死篇》中也說:“人未生,在原氣之中;既死,復歸元氣。元氣荒忽,人氣在其中。”看來,人死后“復歸元氣”,只要氣不散,就不會完全死掉,那么怎么才能使氣不散呢?這就要選好“風水”。郭璞《葬書》說:“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既然可以聚氣,就能使人在死后陰氣不散,在另一種形態中獲得永生,所以,泉水越多越好,故有“九泉”之說。第二,古人認為生命可以輪回。在古人看來,太陽昨日西落,今日東升,是因為太陽是從地下繞過;雨從天降,落于地表,滲入地下,又升騰為雨,也是因為水是周流循環的。人死后葬于地下,只要陰氣不散,就能實現生命回轉。第三,古人還認為人死后靈魂不滅。靈魂既在,那么其生存自然也需要水,因為在活人的眼里,水是一刻也不能離開的、一點也不能缺少的生命補給,死后的靈魂當然也離不開水。看來,水不僅是意識的深層的原型記憶,還寄托著先民對生命歸宿的美好企盼。
綜上所述,萬物孕于“渾沌”之水,人類生于“飲浴”之水,人類在洪水中再生,又在黃泉下安息,這些神話看似荒唐,實有其心理依據,那就是集體無意識積存發酵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托馬斯#8226;芒羅.走向科學的美[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346.
[2] 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北京:三聯書店,1984:204.
[3]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1-2.
[4]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3-7.
[5] 榮格文集[M].馮川,編譯.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83.
[6] 申荷永.榮格與分析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4.
[7] 雷蒙德#8226;范#8226;奧弗.太陽之歌—世界各地創世神話[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183.
[8] 轉引自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32.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8226;《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3.
[10] 轉引自潛明茲.中國神話學[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170.
Water:the Fossil of Spirit in the Myth
LI De-min
(College of Human Sciences,Daqing Petroleum Institute,Daqing,Heilongjiang 163318,China)
Abstract:Before the birth of life water exists in the world and raises life.Mankind has a strong psychological attachment and awe on water from the date of birth,and this psychological attachment has become a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fter long-term accumulation.In the distant and vague memories,people vaguely feel that endless flow of water in the world and life cycle of birth and death seem to have some similarities,as though we are born in the boundless “chaos”,and eventually identify the sanctity of the status of water in all things.However,in the long years of suffering,mankind has endured a flood of bitterness,in the arduous struggle with the flood,and people defeat the raging floods with lives and blood,which achieves the same of the great “Nirvana” as a rebirth in the water.But when death actually comes,people would have imagined of a poetic dwelling after the death,which makes their soul to be immortal,so he would have chosen “Jiuquan”.This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is always available in the offspring literature,especially fairy tales as the fossil of spirit.
Key words: water;myth;sub conscious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