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下班后教導主任與幾位新教師一起到一間飯館里吃飯。點菜時,服務員一個勁地向我們推銷他們的招牌菜,還說他們的招牌菜完全是自己創新的,如果不好吃可以不收錢。盛情難卻,我們只好點了兩個。菜端上來了,我們一嘗,哎,這味道還真不賴。這樣一來,我們飯桌上談論的話題自然就離不開“招牌菜”三個字了。
當我們聊及如何用最簡單、方便、有效的方法提高新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話題時,教導主任突然想到:飯館生意火爆是因為他們有出名的大廚,而大廚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招牌菜。那如果把學校比作飯館,教師不就是掌勺的“大廚”?既然是“大廚”,他們就必然有自己的拿手好菜,如果動員教師們都把自己的“拿手好菜”端出來與大家分享,并在分享中聽取大家的建議,不斷改進,那教師的水平不就日趨提高,學校不就發展得更快了嗎?
想到就做,吃完飯后,教導主任立刻回家把想法做成方案,并在周一的行政例會上與行政們討論。這個方案得到校長及其他行政的一致贊同,并建議公布方案,征求廣大教師的意見后實施。
所謂“教師招牌菜”,指的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積累下來,最有效的教育教學手段,最值得教師本人推廣的教育教學技巧。通過介紹“菜譜”,推廣做法,讓年輕教師“愛學樂學,一學就會,一用就靈”,從而達到培養青年教師的目的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老師們,歡迎大家來到我校教師‘招牌菜’活動現場……”隨著兩位主持人的介紹,具有我校特色的第一期教師“招牌菜”活動正式拉開序幕。首先登場亮勺的是教導主任,他身先士卒為廣大教師端上他有關事務處理的拿手好菜“守實包菜”(湘菜品牌“手撕包菜”諧音)——“守”顧名思義就是工作一定要守時,不拖拉。為了說明如何做到這一點,教導主任拿出他平時工作的一些實實在在的做法來與大家分享:在日常工作中時刻為自己準備好一個備忘本,把工作按“非常緊急”、“緊急”和“一般”三個等級記錄在案,文件則分三個顏色盒按等級存放,優先完成“非常緊急”任務,然后完成緊急任務,最后做好“一般”的工作。這樣對工作有記錄,分等級,日常事務就能按時完成了。“實”就是要求處理日常事務時要務實……
教導主任講完后,接下來另外三位有經驗的老教師分別就班主任管理、課堂教學等方面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菜與大家分享。分享完后,主持人調動現場氣氛,鼓勵廣大教師就剛才幾位大廚的拿手好菜發表自己的品菜感受以及對“招牌菜”活動提出建議。
在“大廚們”熱情的奉獻和教師們熱烈地討論中,一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活動過后,學校教育教學論壇上關于第一期“招牌菜”活動的反思不到半天就布滿了五個頁面。在反思中,老師們,特別是新教師,對老教師以“招牌菜”形式與自己分享教育教學經驗的做法充滿了感激之情,表示這一新穎的做法不僅讓人耳目一新,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大家在愉快的氛圍里學到了東西。
自此以后,兩周一期的教師“招牌菜”活動成為了我校行事歷上一項重要工作安排,同時也成為了廣大教師最為期待的一次“聚會”。學校根據教師的需求,安排對應的“菜”給教師“品嘗”, 如“事務處理”、“課堂教學”、“班干部培養”、“習慣培養”、“后進生轉化”、“課堂教學小技巧”、“教案設計”等等。主持人預先策劃好該組“教師招牌菜”的實施方案,招牌菜出品人每五人為一組,按專題自行申報,介紹時盡量使用多媒體幻燈片或動漫等形式進行介紹,做到生動直觀。整個做“菜”流程是:A. 音樂教師教唱歌曲一首或全體教師進行音樂欣賞,花時約5分鐘(目的:讓參會、培訓教師有個準備時間,調整教師學習的心境,提高音樂素養);B. 接著“招牌菜”推薦人推介“招牌菜”;C. 然后出品人介紹“菜譜”;D. 最后教師現場互動研討,主持人適當地引導與點評,同時組織教師進行辯論反思,讓招牌菜培訓效果最大化;E.出品教師在校園網設論壇,其他教師發表意見。
近十期教師“招牌菜”活動,產生了很好的培訓效益。比如田老師教學語言十分了得,可大家不清楚田老師如何精妙使用教學語言。經大家要求,田老師出了“珍珠花菜”這個招牌菜,把精妙的教學語言比作“珍珠花菜”,從“形象生動的話語能打動學生的心”“詼諧有趣的話語易于學生接受”“富有激情和鼓舞性的話語能感召學生”三個方面介紹這道菜的“食療作用”,最后總結“精妙的教學語言像一根點石成金的魔棒”來結束這道菜的介紹。教師們學了,收獲很大,教學語言有了較大的提高。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