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階段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對學生進行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對于增強他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具有積極作用。
引導學生學會聆聽感受民族音樂
我們發現,自從學校采用了音樂鈴聲代替傳統單一的上下課響鈴一段時間以后,很多學生已在不知不覺中熟悉并哼唱那些鈴聲歌曲了,如《花兒與少年》《翻身道情》《喜洋洋》等。由此可見,由于他們接觸得少、聽得少,才會“知道劉德華不認識劉天華”。在有限的音樂課上,我們著重引導學生欣賞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音樂精品,感知音樂的表現手段,培養學生傾聽民族音樂的習慣,教會學生傾聽民族音樂的方法,提高學生傾聽民族音樂的能力。高中生學習緊張,音樂課時不足,這時學校可以利用校園廣播、文化宣傳欄等,廣泛宣傳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在校園里營造一個健康高雅的音樂氛圍,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聽民樂、熟民韻,聽得多了,耳熟能詳,自然會記住它。
簡單拍唱民族音樂作品中的經典旋律
我之所以采用拍唱的方式讓學生熟悉民族音樂作品中的經典旋律,是因為很多學生音樂基礎不一,他們內心的節奏感不穩定,唱歌隨意性很大。我發現,學生拍唱旋律,教室里輕輕響起有節奏的“砰砰”聲時,學生很容易興奮地投入到音樂的模唱當中。在教唱旋律的同時,我輔以簡單的樂理知識講解,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而且動口、動手、動腦熟悉音樂,記住了旋律,課堂氣氛活躍了,課堂效率提高了。
合理利用地方音樂資源進行教學
鄉土音樂是地方歷史的見證,作為多元音樂文化的一份子,能豐富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促進學生了解家鄉的鄉土民族風情,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廣東音樂的音響色彩清脆明亮、華美,旋律風格華彩、跳躍、活潑,樂曲結構多為短小單一的小品。由廣東音樂改編成的粵語歌曲如《彩云追月》,我先教學生簡單學唱,學生覺得新鮮。在初步熟悉旋律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欣賞此曲的原版音樂就水到渠成了。還有一些地道的客家山歌、惠東漁歌、潮州音樂,都為音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我還把我們地方的老藝人邀請到學校來和學生交流聯歡,學生一下子就和家鄉音樂親近了許多。每當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哼唱起這些有家鄉特色的歌曲時,他們臉上的自豪感和滿足感,讓我深感欣慰。
引導學生提高文化藝術修養,促進音樂欣賞能力的提高
音樂欣賞能力是文化藝術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藝術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音樂欣賞能力和水平。我們知道,每一部傳統音樂作品都有深厚的人文背景,學生對此往往了解得不多。音樂文化和其他學科文化密切相關,學生在聆聽一首好的作品時,收獲的審美感受是長期積累的知識、審美趣味等多種因素在一瞬間以感性方式展現出來的結果。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高中這段美好時光,努力汲取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陶冶情操,開闊胸懷,這對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發動學生積極參加文化藝術活動和音樂社團活動
如參加校園民歌演唱比賽、百歌頌中華合唱比賽,或結合民俗節日舉行慶祝活動,觀賞節日中的民間音樂表演等。在2006年央視《星光大道》五一相約羅浮大型文藝演出活動,及去年我縣第三屆民間藝術節,我都爭取機會讓學生參與演出和觀看。家鄉音樂上了央視,學生激動了!鄉土音樂的原生態性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學生開拓了眼界。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親身體驗是受益終生的,這在課堂上是無法替代的,也是一個人文化修養的積累。
當然,教師作為審美教育的主導者,應該是一個具有廣博知識和深厚文化底蘊的高素質人才。自己先要熱愛民族音樂,用自己的熱情去感化學生,不可根據個人的情趣而忽略教材中有關民族音樂的教學內容。應吃透教材,努力掌握民族音樂中各種藝術形式的風格特征及其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結合當地學生、學校的實際情況,力爭用豐富多變的教學手段,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能到當地民間采風,學習一些地道的本土音樂,作為校本音樂資源服務教學,那就更好了。我曾經多次到老干部活動中心或老年大學請教一些長輩,學習一些地方方言歌曲,了解地方音樂,有時還在征求他們同意后把他們的表演錄制下來為教學服務。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生活知識經驗豐富,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活寶貝。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