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教師都擁有40分鐘和三尺講臺,很多教師也有著強烈的工作責任心,但教學效果迥然不同:有的氣氛活躍,學生雙眼閃光,興趣盎然;有的平淡乏味,沉悶窒息,學生昏昏欲睡。產(chǎn)生這不同效果的原因在哪呢?我認為教學規(guī)律的駕馭能力固然起著主要的作用,但不能忽視的是教學時的語言、體態(tài)的修養(yǎng)及運用語言的藝術(shù),這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語言教學包括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無聲語言就是指體態(tài)教學。
運用語言表達是教師向?qū)W生傳授知識的主要形式。因此,較高的語言表達藝術(shù)是每個教師必備的重要的基本功。一個教師講課,若能動聽、明析,那么,他的聲音便會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一樣,潛入學生的心田,把知識一道帶進去。
一、怎樣運用有聲教學
聽教師講課的確是一種享受——一段精深的闡述,會讓人終生難忘;一個貼切生動的比喻會引起同學們開懷大笑,忘乎所處;一句婉轉(zhuǎn)的批評,使同學們既放下包袱又羞愧不已;一段聲情并茂的講解,常常激起學生對教師這一職業(yè)的敬佩和熱烈的向往。所以,人們常說“教師全憑一張嘴”,此話在一定意義上是有道理的。教師的職業(yè)特點決定在職業(yè)技能上,教師應把語言能力放在課堂教學的首位。那么新課標對教師有聲教學的要求有哪些呢?
準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故語言表達要確切、中肯、規(guī)范、合乎語法,不能廢話連篇,病句百出,含糊其辭,模棱兩可;也不能拐彎抹角,說了半天,學生還是糊里糊涂,不得要領(lǐng)。
簡明。講課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話不在于繁,而在于要領(lǐng)。一句話,清楚易懂就行了,能一語道破、一語解惑、一語啟智、一語激情尤佳,切忌信口開河,東拉西扯,啰啰嗦嗦,語脈不清。
生動。俗話說:“話有三說,巧說為妙。”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情感,力求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錯落有致;能以聲引人,以情感人,為學生營創(chuàng)良好的學習氣氛,讓學生敢于參與,勇于參與,使他們愉快、動情、著迷。切忌故弄玄虛,矯揉造作,語調(diào)呆板,平鋪直敘,這會使學生反感。
音準。教師的語言是學生的楷模和榜樣,這就要求教師能熟練地講說普通話,善于辨字,區(qū)分同音字、音近字和多音字,要善于組織普通話,要說得通順、流暢、完整、清楚。切忌半土半洋,或用方言土語授課,并須切實克服“這個”“啊”之類的不良口語習慣。
二、怎樣運用無聲教學
無聲語言即體態(tài)語言,它是一種運用動作、姿態(tài)、表情等傳遞信息的教學手段,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語文和其他學科比較,更具形象性與情感性。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師在分析課文時的表情,手勢都可能會不知不覺地激發(fā)學生的豐富想象和引導學生的情感傾向。因此,語文教師在運用有聲語言進行教學的同時,還需要借助自己的體態(tài)來補充,加強有聲語言。若教師能運用恰當優(yōu)美的手勢,和藹可親的面部表情,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試想學生還會“坐聽別望”嗎?
例如,一次語文課上,一個學生正在做小動作,被我發(fā)現(xiàn)了之后我并沒有停下講課批評他,而是不動聲色地邊講課邊往他那走。學生聽到我的聲音越來越近,趕快停下手里的玩物,裝作認真聽講的樣子。這時,已走近他身旁的我,暗暗地向他豎起了大拇指,有意夸獎他改得好。學生慶幸自己沒被批評,于是興致勃勃地聽起課來,不好意思再做小動作。
有聲語言有停止的時候,而體態(tài)語言始終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在朗讀中的昂首停頓,提問中的微笑等待,預習時的來回巡視……都在用體態(tài)跟學生進行交流;學生或聚精會神,疑神思索,或低垂眼簾,無精打采,或神采飛揚,踴躍舉手……語文教師若能得體地運用好體態(tài)語言,相機誘導,必然能使課堂教學春風化雨、點石成金。但也有些教師不注重自己的體態(tài),上課時經(jīng)常看表的,手揣衣兜的,穿衣不系扣,隨意打哈欠的,學生寫作時坐在講臺邊翹起二郎腿的、帶手套圍巾上課的……試想,注目于教師的學生此時是何種感覺?這些不專注,不莊重,不禮貌的體態(tài)正是一些教師尚未意識到教學效果差的自身原因。所以,優(yōu)化教師的體態(tài)是教改中必須重視的課題。每位教師都要加強體態(tài)語言的修養(yǎng),努力做到舉止適宜,恰到好處。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