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有禮、尊重他人、熱情大方,臉上總是掛著陽光般的笑容……這是我接觸到的英國學生印象。
簡樸自然、整潔干凈、井然有序,每塊墻壁都在說話……這是我所看到的英國學校景象。
寬松自由、趣味橫生、積極參與,快樂笑聲充滿課堂……這是我參與過的英國課堂教學情景。
這次英國之行,讓我充分領略了英國人的紳士風度,同時更引發了我探究一個問題:英國人的紳士風度是如何養成的。
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被稱作“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其目的是讓學生懂得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系,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同時,讓學生領會這樣幾個社會常識:其一,學會照顧自己,同時不要妨礙他人;其二,如果你靠欺騙方式獲勝,那么實際上你已經輸了;其三,你不會每次都贏,總有輸的時候,重要的是享受整個過程。
他們的這種育人理念,充分地利用課堂教學去傳遞。英國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很輕松自由,有很多游戲和活動,但非常注重合作意識的培養。他們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為主,一般中小學每班有20多個學生,經常是兩張桌子并在一起,四周坐四、五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老師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討論后由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中,學生可以隨時提問、大膽發言,可以坐在位子上回答老師的問題。老師衣著隨便,始終帶著微笑,在教室來回走動或經常坐在課桌上講課。教師上課總是不斷的鼓勵學生,贊賞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學中老師還非常注意知識的實用性,不擺花架子。很注重學生探究知識形成的過程,沒有過多的說教,沒有過多方法的指導,每次活動或實驗結束,只要學生得出結論就行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注重結果,注重過程,注重實用。所以,沒有束縛思維的課堂就顯得輕松愉快,充滿笑聲,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求真、求實的精神和逐漸養成自信、快樂、大方、合作的良好品性。
人性化的教育引導工作是英國德育教育的另一重要手段。
一是借助宗教教育進行道德教育和引導。英國現代宗教教育更注重的是培養年輕一代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形成健康的精神面貌和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二是開設公民教育課進行道德教育和引導。2002年開始,除了規定在學校要開設宗教課外,還開設了專門的公民教育課程,直接向學生傳授國家法律知識及社會認可的道德價值觀。英國的公民教育課程有統一的大綱,內容分為民主與公正、公民的責任、社區與自我身份的確認三大部分。公民教育課的教材內容生動,聯系實際,符合青少年發展特點;課堂教學也并非干巴巴的說教和強制性的灌輸,而是注重學生的參與,并以小組、社團、學生會為單位開展活動,引導學生以質疑,挑戰的目光去了解公民的基本條件,培養學生民主,開放的意識和觀察,分析道德問題的能力以及體諒他人,為他人著想的道德價值觀。
三是注重個人儀表、社交禮儀、個人品行的教育與引導。英國的中小學校非常注重從小培養學生講究個人儀表,懂得社交禮儀,具有良好的個人品行。學校對居家、在校、用餐等不同場合的基本禮儀都有詳細規定,如要守時,要尊重他人,在公共場所要舉止端莊,有禮貌,服裝整潔,甚至連上廁所如何保持清潔也有規定。學校有專門的教師和工作人員對學生履行職責、行為表現進行檢查督導,并有評價記載。英國的中小學經常告誡學生們“冒險所付出的成本要比遵紀守法的成本高得多”。每所學校都制訂了嚴明的獎懲制度,如我們掛職的Ipsiwich School就制訂了“藍、紅卡”的獎罰辦法,學生表現好的獎勵藍卡,四個藍卡可在校內換得價值三英磅的學習用品;紅卡是警戒用的,當學生嚴重違紀時要到隔離室,由副校長親自執行,直至開除出校。
記得,我們在出國前接受英國導師培訓的第一天,英國導師首先讓我們自己提出上課紀律要求,于是守時、關閉手機、尊重他人、善于傾聽、積極參與等等,隨著我們的聲音流動便成了我們的課堂紀律。初實施時,的確讓我們當中不少校長不習慣,但由于這些要求是我們自己提出的,我們不能說得出做不到,更何況英國導師在一絲不茍地執行著。慢慢地我們習慣了,并且把這些要求始終如一地貫穿于國內、國外的整個培訓過程,確保了項目的高效運行。英國的這種教育手段、教育要求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