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社會教育是博物館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博物館各項工作中最貼近公眾的部分。它承擔著聯系歷史與現實、科學文化與公眾素質、博物館與社會這三個層面的橋梁紐帶作用。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內涵是根據社會的需求,運用博物館的陳列(展覽)、藏品和相關資料以及社會資源,靈活多樣地搭建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會交流的平臺,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因此,在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中,充分發揮博物館的育人職能就顯得非常重要。
由于博物館所服務的對象存在著千差萬別和博物館的“博”字提供的巨大舞臺,所以,博物館社會教育途徑是多形式、多層次的,而且是持續發展的。
1. 挖掘博物館深厚的文化底蘊
博物館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博物館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對未成年人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幫助未成年人了解歷史,認識國情,陶冶情操,提升藝術素養,樹立遠大理想,學習、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黨的光榮革命傳統,增強他們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奮發學習的自覺性。例如,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廣州陳氏書院,它廣泛吸收了嶺南民間建筑藝術的成就,講究建筑布局和裝飾藝術,集嶺南地區民間建筑裝飾藝術之大成,是我國嶺南地區傳統民族文化的再現。未成年人置身其中,面對建筑上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陶塑和灰塑等裝飾工藝,不僅獲得了知識,陶冶了情操,接受了美育教育,提高了文化修養和素質,而且還會更加熱愛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激發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了愛國主義精神。
2. 依托博物館的育人環境
教育是人類所創造的文明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基本途徑,各種類型的博物館是人類實現“自我完善”,進行終生教育和終生學習的理想場所。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依托博物館良好的育人環境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將更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中,可以在博物館良好的育人環境中開展各種形式的德育活動,培養未成年人的愛國主義精神,讓他們樹立理想信念,錘煉道德品質,養成行為習慣,提高科學素質,發展興趣愛好,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博物館可以開展各式各樣的展覽來提高德育實效,例如根據社會熱點制作和引進展覽,根據重大節日、紀念日推出展覽,根據博物館內藏品的研究成果推出專題展覽等。針對未成年人的年齡特點,為了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在展覽設計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讓未成年人動手參與的內容,讓他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的共同作用,接收、加工和記憶信息,從而自然而然地形成“參與”意識,使他們由被動學習者轉變為主動探求者。例如在開展廣州刺繡作品展覽中,一方面可通過展覽介紹廣州刺繡藝術悠久的歷史和精湛的技藝,另一方面可開辟廣州刺繡技藝動手學習園地,讓未成年人在動手參與過程中主動地獲得知識和接受教育,從而更好地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此外,博物館還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富有教育意義的講座和報告會、組織各種競賽活動、利用寒暑假或長假日組織舉辦夏(冬)令營等活動,不斷提高對未成年人的德育實效。
3. 拓展博物館的育人空間
博物館內的教育有其時空的局限,將有限的博物館教育時空擴展開去,對提高未成年人的德育實效性是很重要的。
工作中,博物館可以結合未成年人的教育內容,到社區、學校和各種教育場所開展流動展覽、講座和報告會,這樣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面廣了,教育的活動范圍也大了。
另外,由于博物館擁有掌握博物館藏品的信息、了解未成年人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狀態、掌握未成年人樂于接受的語言藝術的優勢,博物館可以通過撰寫適合未成年人的科普讀物,讓科普讀物在博物館和廣大未成年人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將有限的博物館教育時空擴展開去。為了更好地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博物館在撰寫科普讀物時,除了注意知識的科學性之外,還應該注意在科普讀物中貫徹思想性,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以及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方法的教育。例如通過文物知識介紹祖國悠久的歷史,祖先的聰明才智;通過自然知識展示自然界的奧秘,并披露在發掘、研究這些文物標本的背后,我國以至世界的科學家們刻苦努力的精神和嚴謹的工作作風等事跡。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