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教學是地理教學中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正確運用地理圖像,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健。本文以初中地理七年級“天氣和氣候”一章圖像為例,對地理圖像的運用進行探討。
1. 競賽活動
基本結構:觀察→描圖→競賽→總結。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各種常用天氣符號的特點,并要求用不同顏色的筆在課本圖3.6描繪出輪廓,讓學生動腦動手。然后讓每個學習小組選派一個代表到黑板上畫,其他學生拿出一張白紙,以同桌為單位進行比賽,在規定的時間內看誰畫得又多又準確。接著讓學生相互批改,交流經驗,表揚畫得又多又好的學生。通過活動,大部分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記住了天氣符號圖。事實上,學生在模擬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時,不用再看符號名稱圖,就能輕松、暢快作答。
2. 畫圖活動
教師出示本地(廣州市2009年)的氣溫資料,要求學生繪制氣溫曲線圖,并據此描述廣州市氣候的冷熱狀況。
學生完成繪制氣溫曲線圖后,由代表通過投影儀向全班學生展示繪制的曲線圖,師生點評,共同總結繪制氣溫曲線圖的技巧以及廣州市氣溫變化的特點,并提出注意以下幾點:①把握圖幅的大小;②把握縱橫坐標的建立;③注意氣溫數據點的標注;④所畫曲線既要平滑,又要通過每個點的中間。
3. 貼圖活動(教師課前準備好世界降水量分布掛圖,打印貼圖字條,小磁鐵等)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課本P56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聯系剛學過的第二節世界平均氣溫分布圖,你能說出這幅圖是怎樣讀的?
學生: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并涂上不同顏色表示降水量的多少,如藍色的地區代表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在圖上找出①赤道地區,②兩極附近地區,③南北回歸線大陸東岸,④南北回歸線大陸西岸,⑤中緯度內陸地區。看它們的降水量有什么差別。分小組完成下列活動:
小組1:請同學代表把上述①~⑤代號貼在掛圖相應的位置上。
小組2:請同學代表把“降水多”貼在掛圖相應的代號位置上。
小組3:請同學代表把“降水少”貼在掛圖相應的代號位置上。
小組4:請同學代表把世界降水“最豐富”和“最貧乏”的地區貼在相應位置上。
貼圖活動使地理課堂生動活躍,使得學生對降水的分布規律及原因印象深刻,加強了學生對地理位置空間的構建。
4. 讀圖、填圖活動
世界的氣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是前三節知識的延伸和深化。為了增強學生的讀圖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知識之間的前后聯系,在方法上應引導學生一圖多用、多圖并用,通過填圖加強學生對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準確性。
首先讓學生觀察“世界氣候的分布”圖,利用氣候類型圖說出大洲和大洋、重要的緯線、溫度帶等,然后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思考:七大洲、各溫度有什么氣候類型,幾條重要的緯線經過什么氣候類型。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畫好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輪廓簡圖,讓學生到黑板上標出各種氣候類型的名稱或代號(如下圖以熱帶為例),并以板圖的形式作為板書,增強讀圖效果。
在學習各氣候類型的特征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運用多圖并用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例如學習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征時,可以利用熱帶雨林氣候類型分布圖、雨林景觀圖、降水和氣溫統計圖等綜合運用,培養學生多圖并用、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