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班異步分層教學法”,是指在同一個班級,針對學生已有計算機水平層次的差異,預設相關教學任務,在有的放矢的動態管理中實現不同層次教學內容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1. 優化多媒體教學環境
用以實施信息技術教學的多媒體網絡教室與整個校園網及Internet相連,多媒體網絡教學軟件系統,可方便地鎖定一臺或多臺學生機進行廣播、交流、學生演示、文件收發和監控以及分組教學的功能等。這些都為同班異步分層教學模式的更好實施提供了優越的硬件環境。
2. 合理分層與動態管理
“同班異步-分層教學”模式實施的關鍵是要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要做到分層合理,教師事先需要對全班學生的特征進行細致分析,可以通過從認知技能、知識基礎、學習方式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量化測試,所得成績是對學生作初步分層的主要依據。學生所在的初步層次確定后,還要進行動態管理。因為,學生的學習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教學的進行,教師要隨時注意觀察學生的性格品質、心理素質、能力傾向,對他們進行綜合能力的評價。要及時調整變化了的學生所在的層次,以適應他們學習水平的變化,如半個學期調整一次。對于一些變化特別快的學生,甚至可以一經發現,立即調整,以此來鼓勵學生由低層向高層邁進。
3. 明確分層任務
要做到更好地實施同班異步分層教學法,教學任務和目標設計的取舍是學生自主學習效果及整堂課的教學質量的關鍵。我們多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我們在預設每一節課的的驅動任務時,都從三個層次出發:基礎任務、加強任務和拓展任務。“基礎任務”以基礎性知識為主,目的在于夯實基礎,鞏固技能;“加強任務”重點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養成多觀察、勤思考的良好習慣;“拓展任務”圍繞“應用性、探索性強,思維量大”展開,旨在鼓勵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自覺提升自我信息技術素養。
例如:信息技術粵教版(選修2)《多媒體技術應用》第五章第2節中運動動畫的制作學習一課時,我的分層任務是:
基礎任務(任務一和任務二):掌握運動動畫制作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并能作簡單的參數設置(如大小變形、色彩變化等)。
任務一:制作一個小球由左向右運動的動畫。
制作提示:
1)設置影片的大小和背景顏色
2)選擇橢圓工具和適當顏色畫小球圖形
3)將小球圖形轉換為“圖形”類“元件”
4)在同一圖層的第20幀(幀數可以自定)插入關鍵幀(為了保證是同一個圖形元件)
5)移動第20幀的小球到適當位置
6)在起始幀設置補間為“動作”
任務二:將任務一動畫中小球的變化是由大變小而且顏色會變透明。
制作方法:在實例一的基礎上增加下面步驟:
①在動畫的末尾關鍵幀選中小球,使用工具箱中的【任意變形工具】對小球進行縮放處理:
②再選中末尾關鍵幀里的小球,在屬性面板的顏色下拉框中選擇【Alpha】并設置參數值為0%:
(Alpha值是透明度參數,數值越小越透明)
加強任務:掌握運用引導層使運動對象沿引導線軌跡運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任務三:制作小球沿著軌跡運動的動畫。
其制作過程是:
● 在制作好小球運動動畫的基礎上,在“小球運動”圖層名稱處按鼠標右鍵,在彈出的菜單中選擇“添加引導線”,這時會在“小球運動”圖層上添加一層引導線層;
● 接著選取引導線層的第一幀,然后用“鉛筆工具”或“鋼筆工具”在工作區畫出小球的運動路線。再分別選取“小球運動”圖層和第一幀和最后一幀,并將小球分別移動到引導線的起始和末尾端。
注意:移動小球到引導線上時最好是先啟用“磁鐵工具”(起吸附作用),再用鼠標按住小球的中心移動,這時小球中心位置有一個空心小圓圈,只要將小圓圈移到引導線上即可。(小球是否移到引導線上很關鍵,直接影響小球是否按引導線來運動。)
拓展任務:請參考效果示例中提供的運動動畫作品,自己設計制作一個動畫作品。(能靈活運用運動動畫的制作原理設計并實現動畫效果)
風車的制作提示:
1)先通過變形方法畫出其中一個風車葉片;
2)把葉片轉換成元件,并雙擊葉片進入元件編輯狀態。然后選中畫好的葉片,使用黑箭頭工具將圖形的控制中心移到外面,再在“變形面板”中設置旋轉角度(用360度除以風車葉片數,就能得到旋轉角度),使用“拷貝并應用變形”按鈕不斷的復制出其他的葉片來完成整個風車的構造;
3)把整個風車轉換成另一個元件。
最后在設置補間動畫的時候將其中的旋轉參數設為順時針或逆時針(自定),次數設為1次以上。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