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杰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夠創新、發展、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都應當體現這一教育思想,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努力。那么,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有哪些創新呢?
一、創新教學目標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要根據這一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戰略,使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個性、技能以及身心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自從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許多人對課堂教學目標進行了反思,認為教學目標不應該是預設的,而應是自動生成的。生成性是新理念下語文教學設計的新視點,也是體現教學目標的創新。那么,怎樣在教學設計中體現教學目標的創新呢? 首先是在設計的文本中體現,考慮到生成性所產生的多種可能,對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多作幾種假設。其次,某些生成難以預測,難以在文本中具體體現,可以在教學中根據具體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易于生成的地方做好心理準備,從而機智應變、靈活處理。
二、開拓教學內容
對現今的語文教學,有的教師是“教教材”,就課文講課文,而不是“用教材教”,教學缺乏應有的廣度和深度,這樣就難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必須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緊密聯系生活,開拓教學內容,既把學生的視野引向廣闊的社會,又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課堂,并以現行教材為載體,突出教學內容的創新價值,課內與課外自然銜接。要深入挖掘教材深層的多元教育要素,使學生受到求真、崇善、尚美的全方面教育。課堂教學的任務不僅要把教材內容傳遞給學生,而且要使學生努力學會不斷地、從不同方面豐富自己的經驗世界,充分發揮人類創造性的文化、科學對學生“主動健康發展”的教育價值。如果我們仍然固守原有的內容模式,那顯然是不合時代要求的。如教學《塞翁失馬》一課時,學生認識到深刻的道理后,我便引導學生將視線由書本擴展到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塞翁失馬的種種事例。通過相關現象的刺激,學生的思維活動不再局限于課文內容本身,而由書本到生活,由個別現象到一般哲理,從而訓練了學生進行變異性地思考問題,由此及彼地認識事物的發散性思維。
三、豐富教學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輔導者,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一個有創新意識的語文教師,他所考慮的重點不是在教學中向學生傳授多少語文知識,而是如何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教學。計算機教學以其特有的科學性和形象性,顯示出獨有的內在魅力,促進了教學形式的多樣、教學過程的優化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最為顯著的作用是能迅速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而情感是學生學習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激發學生內心的感情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改變了過去教師授課一直擁有三尺講臺、三寸粉筆,兩袖清風的模式。學生們走進了多媒體教室,嘗到了課件教學的甜頭,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五彩的畫面、神秘的背景、亮麗的色彩、奇妙的曲線、圖形、清晰的知識結構圖、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進而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與創新。
二是創造性指導訓練。比如寫作文和批改作文,這是學生和教師都非常頭痛的事情。學生面對老師布置的作文搜腸刮肚、絞盡腦汁仍無從下手,于是亂寫一氣湊個數;教師面對學生交上來的毫無新意、艱澀難懂的作文也無從下手,有的隨便批個“閱”應付了事,有的雖精批細改,卻也效果不佳。長期以來,這種低效的作文教學一直困擾著很多語文教師。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經過長期的摸索和實踐我發現,在班級中創辦一個班刊,可大大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學生都有一種自我表現的欲望,教師只要善于利用這一點,再差的學生也會愛寫作文的。我的做法是:發動全班同學集思廣益,給班刊起一個好聽又有意義的名字,精心組織班刊編委會,指導他們開展工作,并規定該刊每三周出一期,用于發表同學們的優秀習作,然后鼓勵學生向班刊投稿。這樣,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就大大地提高了。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