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僅考查考生的知識積累,而且是為高校選拔有學習“潛在能力”的新生。“潛在能力”其中很重要的指標是考生的思維品質、思維方法。傳統的教學重視在知識能力方面的層層把關,卻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所忽視。這種傳統的做法必須得到改變。
一、強化知識理解,拓展知識網絡廣度
課堂的理論教學不應是教條式地灌輸歷史理論觀點,應是在講述具體生動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過程中,準確恰當地滲透觀點。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再由觀點駕馭史實,反復循環,漸次提高,做到史論的辯證統一,從而真正做到寓論于史,史論結合。教師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概念,不僅為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多角度、立體式分析提供史實依據,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與深刻性。
要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思維能力,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拓展學生知識網絡廣度,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摒棄把歷史視作一堆雜亂無章的史料堆砌的舊觀念。在具體操作中,首先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對知識基本構成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課前準備,要求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具有知識結構特征的閱讀訓練;上課時,課堂教學按知識結構特征講授;考試前,要求學生運用知識結構特征進行復習;考試中,要求學生運用知識結構特征讀題、審題、解題;考試后,教師結合知識結構特征講評。以歷史知識結構特征支配教學行為,經過一系列的行為強化和意識強化,將讓學生的學習由無序到有序,實現學生思維認識的邏輯性與系統性。比如必修1第4課講的是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課文內容非常散,教師就要指導學生整理知識,構建知識框架,使知識更容易掌握,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二、突出直觀形象,成就動態記憶系統
愛因斯坦說:“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在現代教學條件下,普遍采用的多媒體教學,大大增加了教學的形象直觀性,也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幫助學生形成生動形象的歷史記憶。同時,課堂教學中有機而適當地把故事、歇后語、民謠音樂、漫畫等元素融入到教學過程之中,可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活躍的思維狀態,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動創新的意識。此外,還可以通過課前的精心準備,把歷史事件用故事的形式,采用角色扮演方式,讓學生去親身體驗,從中得到快樂與感悟;或通過讓學生制作歷史模型、繪制歷史圖表和制作歷史課件等活動,培養學生既動手又動腦的綜合能力。
三、形成良性循環,保持思維良好狀態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較為固定的學習模式,對于保持良好的思維狀態是大有裨益的。平常學習的基本程序包括: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練習——考前復習,學生如能一直堅持這種較為固定的形式上的學習思維方式,將大大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從而保持良好的思維狀態。在此還要強調一些有益的思維習慣:(1)獨立思考。學習固然需要知識的吸納,但如果不選擇不思考地吸納,則必然會“學而不思則罔”。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多想、敢想、會想。(2)運用科學的歷史觀評價歷史。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用現在的標準衡量歷史事物,必然難以得出正確結論。所以應歷史地看待問題,更為合理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去判斷歷史的人和物。(3)多問善問。 當代中學生視野開闊,只要引導得當,完全可以在鉆研歷史教材的基礎上提出有分量、有價值的問題,從而增加學習的探究性。(4)善于交流 。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可活躍思維、擴展思維、相互啟發、集思廣益,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也可訓練與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能力。(5)思維的逆向發散法。思維的逆向發散法是指在思考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思維的指向與題目意義的方向相異或相反的思想方法。在平時歸納整理出來的一些經驗和方法在應用時會形成一定程度的思維定勢,對學習者解決問題時有積極作用,但也容易在情景或規定性發生變化時造成誤判。善于運用逆向發散法,不僅能夠有效避免思維的失誤,而且在解決問題時能全面深刻地看待和評價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與形式,并使之循環強化,這既體現了也成就了思維的成熟性。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