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9年六年間,總計104套高考語文試卷(含2004年兩套春季高考卷),其中,命題或半命題作文題(不包括小作文,下同)35題,話題作文題41題,新材料作文題(包括圖畫材料)28題,整體來看大致呈現出命題作文、話題作文、新材料作文三足鼎立的格局。但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六年間全國各地高考作文命題形式呈現出話題作文逐漸衰微、新材料作文漸趨興盛、命題作文半壁江山的趨勢。話題作文從2004年的15套卷、2005年的9套卷逐漸減少到2008年的3套卷、2009年的2套卷;新材料作文從2004年的0套卷、2005年的3套卷發展到2008年的8套卷、2009年的8套卷;命題作文從2004年的1套卷、2005年的4套卷發展到2008年的8套卷、2009年的8套卷。廣東省高考語文在這六年間考查話題作文5次,命題作文1次,還沒有涉及到新材料作文。
近些年來,包括廣東省在內的部分省市之所以在有意無意間一直回避新材料作文的考查,主要是從新材料作文的審題難度把握方面來考慮的。因為,一方面,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有“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重大風險,閱卷教師往往會因考生審題失誤而直接影響對作文內容、結構、語言甚至發展等級等方面的評分;另一方面,近些年來,一些學者專家提倡淡化作文審題,導致中學語文教學忽視了新材料作文的審題教學,學生對新材料作文的材料理解和命題者的意圖把握的能力相對較差,主考者擔心一旦考查新材料作文,會導致學生普遍因審題不準而分數“難看”的現象。
其實,新材料作文因材料的存在形成了寫作的明確規定性和限制性,有效地避免了考場上的宿構文或背范文的現象,同時又因其材料細節的復雜性、材料內涵的豐富性、材料思想的可辯性、材料傾向的模糊性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新材料作文立意角度的多樣性,也能靈活地考查出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品質和寫作水平,保證了參加考試的考生都可以有據而述、有的而議、有感而發,所以再次成為高考作文中經常采用的命題形式之一。
筆者認為,廣東省語文作文命題形式將會逐漸向新材料作文靠攏。而根據近幾年新材料作文的走向和廣東省高中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在新材料作文訓練方面有以下三個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命題材料的選擇。新材料作文選用的材料大致可以分為寓言故事類、現象事例類、引述評議類和圖畫場景類等四大類別。根據廣東高考作文閱卷專家組所倡導的“力反華而不實,務求真情實感”的作文寫作導向來看,我們平時的新材料作文寫作訓練,要特別注意選用那些貼近現實、貼近生活,學生有所聞知、有所感慨的現象事例類和社會生活評議類材料;不必過多地糾纏那些寓意深刻、飽含人生哲理的寓言類、圖畫類材料。
二是審題立意的難度把握。廣東省這些年之所以在有意無意間一直回避新材料作文的考查,主要是從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的難度把握方面來考慮的;加之這么多年沒有考查過新材料作文,中學語文教師也逐漸忽視了新材料作文考查的可能性,高一高二的作文訓練指導大多是以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為主。因此,廣東語文高考如果選用新材料作文,命題者勢必會考慮這種客觀現狀,不會在審題立意方面過多地為難學生?;诖?,我們在新材料作文訓練時,務必要注意材料審題立意的難度把握,不要為了追求訓練考生對材料的閱讀、理解、分析、概括、拓展引申等能力或者為了體現材料之于考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而有意地設置審題障礙、加大審題難度,過分地去探究所謂的審題方法、技巧、訣竅、突破點等。否則,無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三是作文訓練的導向性?!拔恼潞蠟闀r而作”,這是高考作文的根本指向,幾乎每年高考作文都會要求考生聯系自身體驗感悟或社會現實生活,反對那種從中學語文“偽教學”那里被強行灌輸來的“偽道德”“虛情假意”以及程式化、模板化和“歷史化”的作文。因此,在新材料作文訓練過程中,教師的導向性務求明確而正確。應當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自我成長,關注生活的動人細節和點滴變化,關注社會的假丑惡和真善美,關注時代的改革、創新、發展和存在的障礙、付出的艱辛等;要鼓勵甚至要求學生在寫作中說真話、講真理、抒真情;要注意拓展學生在評議時政、關注社會、探討人生時的思維深度和廣度,以自身的體驗獲取自己的視角、自己的感悟,從而說自己的話、作自己的文。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