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導性”教學是由當代美國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和教育改革家卡爾·羅杰斯(Carl Ramson Rogers)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這一模式一反傳統教學的基本思路,提出“學生中心”論,突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突出了傳統教育所忽視的情感作用和價值觀等重要問題。“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應注重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消除師生關系間的不安全感,建立無條件關懷的真誠的師生關系
“非指導性”教學強調的是通過情感領域而不是智力領域來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在中職課堂上,一些教師居高臨下的訓斥、命令學生,使學生如坐針氈,如臨大敵,導致師生之間互不信任、互不尊重,缺乏安全感。因此,改變現有中職師生關系間的不安全感,營造真誠的師生關系成為必需和必要。
寬容地愛學生。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說過:“伸出充滿熱愛的雙手,這就是英才教育。”愛,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反之,則可能泯滅學生的天才。中職學生普遍學習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不良,自理能力較弱,自信心不強,身上的毛病較多,只有用寬容之心才能愛起來。
真情地愛學生。學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需要的不僅是微笑和寬容,他們更需要的是教師的真情實感。真心的愛,學生才接受。
藝術地愛學生。學生犯錯誤,教師就要批評,但批評也要有藝術,不能總是“河東獅吼”,也不能無原則退讓。不妨幽默地點到即止,也不妨做一下自我批評。這樣,師生關系會更和諧融洽。
二、努力改變教師的角色,由學生學習的主導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羅杰斯認為,教師在學習中應擔當促進者、幫助者、輔助者、合作者和朋友等角色。中職語文教師要當好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創造濃烈的學習氛圍。首先,創設導入情境,營造探討氛圍。語文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導入新課:可朗讀一首小詩,可講述一則故事,可表演一段節目,也可播送一段音樂。其次,要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發現學生的興奮點,并設置有效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再次,課堂上要讓學生做好分工,形成合作氣氛,培養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
積極地旁觀,適時地啟發。為培養職校學生的語文素養,我校科組開展了“朝陽讀書”活動。開始,我發現許多學生不知道該讀什么書,于是我啟發他們多讀文學作品、哲理作品、歷史文獻作品,特別是要讀哲理作品,學會思索。一位學生在讀書札記中寫道:“說實話,我喜歡看課外書:言情的、武打的、推銷的以及偉人傳記等,我都看,但書看得不少,卻總是沒有什么收獲。與其說是看書,不如說是打發時間。但通過‘朝陽讀書’活動,通過老師的點撥,學會了看哲理性作品,學會了思考問題,學會了記好‘讀書筆記’。我按著要求去做,幾個月下來,我的讀書筆記已記了幾十頁,看到這些‘成果’,我真是太高興了……”
三、突出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自我實現
“非指導性”教學模式主張教育者要真正讓學生主動發展,生動發展,在活動中發展。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激發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實現自我。興趣是學生實現自我的激發力,教師必需創造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授《藥》時,選擇了“茶客議藥”這一情節,讓學生分四個小組自編劇本,我協助編寫,指點修改,各組確定演員后按各自的劇本排練、表演。有一組為“花白胡子”增加了一個道具——一桿煙槍,一位封建遺老的形象活靈活現,可謂出神入化,令人拍掌叫絕。
走出課堂,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把學生領到圖書館、大自然,使之參與到社會中去,他們的學習熱情就會與日俱增,而且會自然而然地思考問題。我在引導學生寫調查報告時,就以小組的形式,把學生分配到不同的單位去調查東莞的“用工荒”,結果有些小組上交的報告很有分量。
利用網絡信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美國小學教師讓孩子們通過觀察和上網查閱信息寫一篇關于“鯨魚”的研究論文,這引起我的思考,美國的教育就是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我實現能力。美國孩子能完成的事,中國孩子為什么不可以?我在教完《鴻門宴》一課后,給學生留下一個論文:我眼中的劉邦與項羽。時間:一個月;研究方法:可上網查閱有關信息,可閱讀有關書籍。學生在一個月后交上的論文雖然良莠不齊,但這個過程可圈可點,這是一個學生實現自我的過程。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