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從古到今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改革和探索,無論是在教材編寫、教學方法,還是在教學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然而,如果我們對語文教學現狀進行全方位的冷靜思考,便不難發現語文教學仍在低效率、高消耗的怪圈中蹣跚而行。能否改變現狀走出怪圈,能否發揮語文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中舉足輕重的作用,關鍵在于語文教師。
一、確立整體的全局觀念
眾所周知,語文是一切大、中、小學重要的基礎課程,也是居于首要地位的綜合性學科。語文教師必須樹立整體的全局觀念,從全局把握語文教學,才能明確方向,認清目標,做出最佳的選擇,進行最優的組合。
語文教師對語文學科的性質和主要任務,要有全面的認識。語文即語言文字,它是表情達意和交流信息的工具,這就規定了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即在于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而語言文字是一種特殊的工具,它是思想內容、知識規則的載體,由此又派生出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思維訓練和審美陶冶等任務。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正確處理語文學科多重性質和任務的關系,抓住這一工具的基本性質,把語言教育作為教學的軸心適當適時地開展其他教育,這樣既能體現語文學科綜合性的特點,又能把多種性質和任務統一成一個整體。
每位中小學語文教師都要了解和熟悉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過程,明確所教年級的語文教學內容在義務教育中的位置和作用。
語文教學必須打破課堂封閉式教學,做到課外結合,把語文教學中同學生的全部語言活動聯系起來,使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學到規范的語文。
語文教學中讀、寫、聽、說是至關重要的四種能力,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四種不可偏廢,只有重視這四種能力并使它們協調發展,才能練就扎實的基本功。
二、實事求是講實效
教育學家、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早就呼吁:“語文教學要講求實效。”他要求語文教師重視教學的效率,但到現在,語文教學的效益仍不理想。
怎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呢?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要一味地追求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為教學目的服務。離開了教學目的而單純地追求形式和方法,不僅無益于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會大量浪費教學時間。新時期的語文教學,應集中精力首先抓好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教學內容不僅要多樣豐富,更要確保有效知識的質和量。教學上的實事求是和有效知識量成正比。如果一節的教學內容雖然正確但卻是學生已知的,或離題太遠,或無助于疑題解決,那么這節課就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新時期的語文教學要加快速率,克服長期形成的語文教學速率低、時間長、作業量大的教學傳統習慣,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作業負擔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問題。
三、時刻牢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應胸有學生,這是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重大課題之一。
所謂胸有學生,是民主、開放思想在語文教學中的反映。傳統的教學觀念把學生視為教師的客體,缺乏民主思想,結果是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能發揮“主人翁”的作用。語文教學改革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文教師是否有民主的科學的新形式語文教學觀念。
語文教學的質量評估,應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標準來衡量。語文教師必須把學生置于教學活動的中心地位,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語文能力、思維能力、陶冶他們的思想情操,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以發展的目光看待未來
教育是今天的事業,更是明天的事業,它決定著明天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語文教師肩負培養祖國建設人才的重任。時代的發展對人提出了很高的標準和要求,我們絕不能僅僅滿足于學生的“學會”,更重要是教學生“會學”。但究竟怎樣才能達到學生“會學”的境界?怎樣才能實現學生“不需要教”的理想呢?我們每位語文教師都要甩開膀子,勇于開展教學實驗,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此同時,還必須迅速更新知識,建立新的智能結構。
未來意識是一種自我完善的意識,即使是專業基礎知識扎實的語文教師,仍然需要再積累,充實和完善知識能力結構。未來需要我們自覺地創造條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把語文課上得更加生動活潑,更加有聲有色,更加有效果。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