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英語口語教學的目的是:提高說的準確性、得體性、流利性和連貫性,增強語感,描述事物,與人交往,促進交流和表達情感、觀點、意見。那么,應該怎樣有效開展高中英語口語教學呢?
一、激發學習動機
中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是影響學業的最強烈的因素之一,它決定其進行學習英語時付出努力的程度。所以,激發中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是很重要的,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加強中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教育,激發中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正確而又明確的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學習動機的必要條件。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表明,采用適合中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生動的方式把學習英語的目的和現實生活的教育結合起來,可以成功地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例如,讓學生討論2008年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影響,2010年上海世博對于中國的意義以及影響等。
讓中學生感到學習英語有意義和有價值,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求知欲是對知識的熱烈探求,是中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的集中反映。強烈的求知欲是中學生正確的學習英語動機的重要表現。因此,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闡述英語知識的意義與價值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英語動機的有效途徑之一。中學生學習英語時,通過課文的學習,能進一步了解并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擴展文化知識,提高品德修養。同時在英語教學中還要告訴他們,現代社會日趨復雜,現代科技、現代生產工藝日趨世界綜合,這就要求勞動者具有比較廣博的英語知識和全面的才能。
二、朗讀背誦
葉圣陶曾說:“口語必須重疊練習,凡習一字一句,必須反復習誦十數次至數十次,到口音純熟為止。”讀要朗讀,不能默念,要做到熟讀成誦。很多中學生不知道英語怎么說,其實是句型積累量太少了,總是想一句中文,再把這句中文翻譯成英語說出來。所以必須遵循背誦原則,先透徹理解后再背誦就會領悟到“脫口而出”的喜悅。而且,背誦也是培養語感的最佳方法。
三、情景設置
學生不說英語,與缺乏說英語的氛圍有關。課堂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陣地,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塊陣地,創設英語課堂情境,營造說英語的良好氛圍。
首先,英語課堂上盡量不使用漢語而用英語授課,要求學生也盡量使用英語來進行交流。當然這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學生會覺得很不習慣,甚至難以表達,但是如果一位英語教師自身能說一口標準流利的英語,不但會帶給學生美的感受,學生們還會認為這位教師很有才華,從而對他充滿敬意甚至產生崇拜感,經過一段時間,許多學生便會暗暗地向他學習或公開效仿。所以,教師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口語素養,做好學生的口語表率。
其次,利用網絡資源、多媒體、投影儀等現代化手段,營造視聽一體的英語語境,讓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情不自禁地說起英語來。
四、激勵性策略
斯金納的行為方法論認為:語言是人們總行為中最基本的一部分,有效的語言行為是對刺激(周圍事態)產生反應的結果。倘若反應得到強化,它便形成,即產生條件反射。斯金納認為,語言行為與其他行為一樣是受結果制約的。這種結果表現在課堂上便是教師的贊許、鼓勵或否定。當某一行為產生好的結果時,它便存留下來并得到強化和運用;反之,結果若是懲罰性的或完全缺少鼓勵,它便受到削弱,最終消失。因此學生所需要的是教師的激勵,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刺激。而打擊、諷刺甚至一個不耐煩的表情都會使學生自卑、喪失自信心而對開口講英語產生恐懼。因此,作為英語口語教師,我一直都采取激勵性的策略,在口語會話過程中盡量忽略學生的錯誤。口語課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語言活動,學會使用目標語表達思想,實現交際。為此,教師應該注重的是學生語言使用能力的培養,而非語法知識的積累。也就是說,在口語課上,語言表達的流利性是第一位的,準確性是第二位的。只要學生能使用目標語清楚地表達思想,實現交際,任務就算完成了。在學生的口語實踐過程中,教師不要隨意打斷,要讓他們自由發揮。否則,會給他們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導致他們因怕失誤而不敢開口,不再開口。為營造一個寬松的課堂氣氛,教師應注重學生們信息交流與傳遞的質量,而不是遇錯必糾。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