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學的實施需要學生具有相當的探究技能,然而探究技能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教師有必要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用到的探究技能加以訓練。在小學數學探究教學中,不僅要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而且還要注重其基本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技能。
一、觀察技能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通過多種感覺和儀器進行的比較持久的活動。小學生喜新奇,但觀察事物時往往籠統、不精細、不注意事物的特點、不善于區別事物間的差別,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重積極引導,逐步培養他們觀察事物的興趣,提高其觀察的能力。
突出觀察重點。觀察前,教師必須明確地告訴學生觀察的重點對象是什么,需要觀察什么變化和特征,搜集哪些材料讓學生明確觀察的任務。
傳授觀察方法。常用的觀察方法有:主次程序法(先中心再向四周)、方法程序法(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分析綜合法(先局部后整體,或是先整體后局部)、比較對照法(分析比較、尋找相同點和差異點)、時間推移法(場面、景物、時間等隨著觀察地點的變化而變化,以時間為序進行觀察),按順序進行觀察,可以避免遺漏,也是訓練思維條理性的基礎,要引導學生善于根據事物的特點靈活安排觀察順序。
排除干擾,觀察事物的本來面目。在實際觀察中,要嚴格訓練學生善于全面、細致地觀察。所謂全面,就是把握事物的發展和聯系,抓住事物的全貌;所謂細致,就是抓住事物的細節,發現隱蔽較深的本質特征,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善于思考。觀察本身就含有思維的因素,因此觀察不能停留在積累材料的基礎上,要和思維緊密結合,并以發展思維為重點,使思維活動沿著縱向、橫向、反向等方向盡興馳騁,著眼于創造力的培養。
二、提問技能
培養學生會提問的能力是促進個體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要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生思維的熱點和焦點,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喚起學生思維的能動性。
教會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第一,要讓學生敢問。如果學生提不出來問題,那么,教師就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指導學生去深挖教材,提出問題,發現問題,鼓勵學生提問。如“把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聯系、比較”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漸漸地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提出的問題由少變多,慢慢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第二,要讓學生善問。有的學生提的問題不著邊際,未能觸及重點或質疑不全面時,教師可增補質疑,也可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如圍繞問題提問,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提問等;還可以讓學生經常對不同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進行比較,評出最佳問題,使學生逐步建立問題的價值觀。第三,要讓學生會問。小學生由于語言表達能力所限,有時提出的問題意思難以使人明白,這時教師可逐步引導使其說得再明確些,還可以請其他同學來幫助解釋,因為同齡人之間最容易溝通,說不定其他同學能聽懂它的意思并能敘述得更加明白一些。
三、交流技能
是學生把自己的觀點采用各種方式加以系統化與他人進行分享,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師要重視合作技能的培養。
(1)說。首先要培養學生敢說,愿意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其次,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描述性語言說出操作觀察的過程;用概括性語言說出獲得的結論,用富于邏輯性的語言說出自己想的過程和解題方法,對于說話聲音響亮,表述清楚,語言簡練,且重點突出的學生,教師要不失時機給予鼓勵和肯定,以增強學生“說”的信心
(2)傾聽。合作探究中的傾聽,不僅包括教師對學生傾聽,學生對教師的傾聽,而且包括學生之間的傾聽。首先:讓學生明確并不是發言,板演才是參與,傾聽同樣也是參與學習。其次使學生養成善于傾聽別人發言的習慣。在聽的同時學會分析別人的發言,邊聽邊思考,吸取他人之長,充實自己。同時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做到以上幾點,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多提一些這樣的要求:“你贊成誰的觀點,為什么?”“你有什么補充?”“請你評一評他的說法……。”
(3)交往。首先讓學生明確,在與人合作交流時,要尊重別人,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說話,善于接納別人的意見,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其次,遇到一些操作性合作任務時要合理分工,不能憑自己的興趣參與等等。發現一些善于合作交流的小組,給予表揚和獎勵。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