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文本就是在熟練誦讀文本的基礎上理解文本、進行再創作的過程。“萬丈高樓平地起”,解讀文本是學生語文素養積累的初級階段,但也是最重要的階段。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深入解讀文本呢?
一、反復誦讀,讀中悟義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文本,首先需要對其反復地誦讀,直至能熟練地背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反復誦讀文本的意義所在。簡單地誦讀,當然誰都會。但技巧性地誦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把誦讀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初讀解決生僻字詞。小學生識字量有限,有些生僻難懂的詞語也要在初讀時解決。分析詞語最好結合文章的上下文進行理解。很多詞語多解多義,放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又不同。第二步,讀中悟情。每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的感情,因為作者在寫文章的時候就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字里行間。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先讀出自己的感情,再試著讀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第三步,讀中悟義。文章都會有中心,有主題。這也是一篇文章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學習了一篇文章明白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這就是我們讀的目的。比如《憶江南》這首詞,在教學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初讀整首詞,借助書中給出的注音和注釋,學生能基本讀通這首小詞。針對方言區的孩子有可能對“藍”“曾”這兩字的讀音不太熟悉,這時我用標準的普通話去糾正學生帶有方言的錯誤發音。再讀,就要指導學生注意詩詞的節奏。反復地誦讀幾次之后,由于整首詞的篇幅短小,所表達的意思明了,再結合書中的注釋,在幾遍的朗讀中學生很自然地明白了詩詞的字面意思。明白了字面意思之后,教師要設計幾個小問題,深入地了解作者寫這首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后,學生熟讀成誦,輕松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抓住文眼,巧妙設問
俗話說:“打蛇打七寸。”解讀文本亦是如此,每篇文本都有自己的文眼,有的可能是一個字,如《憶江南》的文眼就是“憶”字;有的可能是一句話,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的文眼就是“要和平不要戰爭”這句話。抓住文眼,緊緊圍繞著文眼巧妙地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往往能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理解文本。
例如在教學《楊氏之子》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首先在反復誦讀解決了字詞和朗讀的節奏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本文的文眼即“聰惠”。整堂課就圍繞著這兩個字解讀了文本。先講“聰”,教師可先問:楊氏之子的聰明表現在哪些地方?然后再解釋“惠”:惠是通假字,通“慧”,那為什么作者要用“惠”而不用“慧”呢?教師可根據課前查找的資料告訴學生,“惠”字的解釋中有一項是指有禮貌,有修養。所以這篇文章不僅講述了楊氏之子的聰明,還描寫了他的有禮貌,有修養,其表現在哪些方面?全文在找到文眼后只提出了這幾個問題,就把對于小學生來說難以理解的文言文講得淺顯,從而容易讓學生理解。
三、借助肢體,解讀文本
多媒體已經被引入課堂,精彩紛呈的圖片,渲染氣氛的音樂,都能對解讀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我要講的重點是肢體語言。教師是一個靈動的生命體,如果站在講臺上只是像木頭一樣立在那里,會了然無趣。尤其在遇到解讀文本中的難題時,教師可以運用簡單又恰當的動作來解讀,既形象生動,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篇課文時,文中出現了一個詞語“花團錦簇”,考慮到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用自己的雙手做成一個花朵的形狀,問學生“這叫花團錦簇嗎?”生回答不是。教師又要求全班學生伸出雙手做成像老師那樣的花朵,聚集在一起,學生立刻明白這就是“花團錦簇”。僅僅一個小動作就能解決的問題,比教師照本宣科地講述這個詞語的意義更生動形象,也更讓學生記憶深刻。再如:講到這篇課文的中心時,學生說出要愛護樹木,植樹造林。這是個空泛的概念。所以,教師可巧妙地運用肢體設計一個小環節:一位學生種下一顆樹,就站起來。另一位學生又種下一棵樹,同樣也站起來。那么全班學生每人種下一個樹,都站起來,學生們放眼望去,這就是一片——森林。學生立刻明白了這句話的內涵。你看,一個站起來的動作,就能讓學生明白這句人人傳誦的口號的內涵,多么的簡單啊!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