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說過:“人情練達即文章。”“文”之不存,“情”將附焉?語文本身包含著情感,“語”中有“情”,“情”托于“語”。語文和其他學科相比,似乎更強調情感。那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在創作過程中盡管也有表象運動和抽象思維,但決不能離開情感活動,這三種性質不同,作用互異的心理活動,在文學藝術創作中又是緊密地結合起來的。翻開語文教材,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滿著對祖國、對人民、對大自然、對親朋好友、對同志的深摯情感,字里行間洋溢著或優美淡雅或清麗委婉或崇高悲壯的美感。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可能僅僅傳授語文知識,還必須同時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教語文就是要讓學生“披文以入情”,在這種情的熏陶、沖擊、融匯之中,身臨其境,方能“沿波討源”,達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個土壤上。”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結出豐碩的成果。
情感,應該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而閱讀則是最初的卻又十分重要的一環,其中尤以朗讀最為重要。因為把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把儲存信息的文字符號載體變成帶有朗讀者情感色彩的抑揚頓挫的語音,往往會還原出作者本身所要傳達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使學生受到直接的感染。例如教學余光中的《鄉愁》,可首先以低沉的音調,融入眷戀而哀傷的情感回環吟誦,讓學生的心靈立刻受到震撼,未學文已入情,從整體上受到感染并理解詩歌的主旨,從而走進詩人,與詩人產生共鳴。接著再去閱讀詩句,對于詩句本身的音韻美和形式美也就能較好地具體感受了。而后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
情感的產生往往來自于直觀的、生動的、具體的形象。出色的朗讀實際上是抽象的文字載體的聲音形象化,然后作用于人的心靈。有時候為了更好達到這種效果,許多教師還借用其他手段。例如,在朗讀時用音樂伴奏,朗讀完課文后出示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圖案或圖畫,或者在課余時間結合課文內容帶領學生參觀訪問。
情感教學更重要的是讓語文課充滿詩意,讓學生們在詩意的環境中,喚起久已沉寂的感覺,促動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去想象、去體悟。這需要從課堂構成的要素中去進行富有創意的工作。
一個語文教師的語言,就是一種無形的示范。要想喚起學生的詩意,教師的語言是關鍵。一個語言干澀的教師是不可能喚起學生心中的詩意的,甚至可能把學生心中原有的詩意破壞掉。可以說,教師那詩意的語言,猶如纖柔的手去撥動學生心中的琴弦,將詩意的旋律輕蕩在年輕的心中,那種美的體驗會喚起學生對語言的審美需求,而這種審美需求,正是語文所應達到的最高境界。詩意的教學語言,并不是一種刻意的表達形式上的東西。它應該是源自教師心中的那份詩意,應該是來自教師心中那文學修養的源泉,而且應該是呈現于課堂教學的整體,為創設一種詩意的情境而融入教學的過程。
大至一段詩意的課堂導語、引領分析、總結性提示,小至提問性的語句、點撥的話語、連綴的過渡,我都要求自己用文學性的話語方式來表達。例如,我在初一教學完《背影》一課后,引導學生將朱自清的有關文章做了一個總的回顧,在此基礎上,對作者朱自清的寫作特點做了一個小結。為了讓學生在詩意的體會中感受作者的寫作風格,我這樣總結道:“有人說,這朱自清的散文像詩,貯滿了一種詩意;有人說朱自清的散文像畫,像國畫中‘工筆畫’那樣的細膩。是的,朱先生的文章既有詩的韻味,又有‘工筆畫’的傳神,同時,他那純凈的樸素的語言風格,還讓我們感受到音樂美與色彩美。”我想,這段話會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特點像詩、像畫、像音樂。
只有點燃了學生心中情趣的火花,并進而發展為志趣,那才是語文學習的深層的、不竭的力量源泉,這往往是學好語文的內在的真正的原因。因而,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中應該特別加強的重要方面。讓學生在牢牢掌握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極為豐富和深刻的情感體驗,從而讓心靈得到啟迪,情操得到升華,品質得到淬煉,人格得到完善,這也正是我們所力求的。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