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抓好安全教育是關愛生命最有力的行動,是對人民群眾的最大負責,也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最具體的體現。當前,許多學校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把它當作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學校在安全教育工作方面流于形式,方法粗糙,以簡單的說教為主,蒼白無力,不求實效,沒有真正發揮安全教育的防范作用,導致校園安全事故頻頻發生。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抓好安全教育工作,真正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范能力,為學生增設生命保護層呢?
其一,必須具有情感體驗。曾有一位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如何避免樓梯踐踏事故的安全知識時,教師十分認真地一點一點為學生講解分析應注意的事項,可講解不到5分鐘大部分學生就出現了不耐煩情緒,課后絕大部分部分學生仍然我行我素。這個事例充分表明此位教師的安全教育方法不當,效果甚微。為什么會這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節安全教育課缺少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沒有情感體驗,學生就很難與教者共鳴,沒有共鳴的說教是令人厭煩的,學生自然不愿學習,左耳聽右耳出。那么如何上才能讓這節安全教育課的知識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真正受到教育呢?首先要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深刻體會人的生命的寶貴及脆弱(可引導學生誦讀詩人、作家有關生命主題的詩句或文段,計算人一生大概的工作、生活時間,或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生命幸福的圖片、資料等),再引導學生討論體驗不遵守相關安全守則帶來的危險,最后向學生展示因不遵守安全守則而產生的悲劇,讓學生充分感受悲劇給受害人及親屬帶來的極大痛苦。通過層層的體驗,讓學生心靈受到強烈震蕩,思想產生共鳴。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安全教育才能刻骨銘心,才能真正改變學生不安全的行為。
其二,要具有實踐操作性。安全知識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可操作性很強,并具有一定的技能性。學生在掌握安全知識后,要通過各種途徑的訓練讓安全知識轉化為安全防范能力和行為習慣。只有這樣,安全教育工作才算取得真正成功,否則都是徒勞的。因此要創設各種條件,精心組織,讓學生在不同活動中訓練安全防范能力。訓練學生的安全防范技能要根據他們的自身特點選擇適當的訓練方式,一些在生活中常用且可再現情境的安全防范技能要向學生提供實地演練的機會,如防溺水技能培訓,可把學生帶到游泳池邊,由專人向學生現場示范和傳授防范技能,再讓學生實地操練;一些無法再現真實情景,則可通過各種途徑模擬再現,或通過多媒體展示、報告會、文藝表演等生動活潑的形式加強培訓。如防地震技能演練,可通過廣播向學生發出地震警報,向學生描述地震情景,在這樣的條件下組織學生演練;又如預防艾滋病病毒,則可通過小品文藝表演形式向學生培訓相關知識。總之只有通過各種實踐活動,才能使學生真正形成安全防范能力,達到安全防范的目的。
其三,要具有系統性。學生需要掌握的安全防范知識和技能多種多樣,令人眼花繚亂。如果隨心所欲向學生傳授安全知識技能,學生所獲得的安全知識技能必定是零碎、雜亂無章的,難于形成防范能力。所以,一定要對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技能進行整理歸類、系統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全面牢固掌握所需的安全知識技能,形成強大的安全防范能力。在安全教育系統化培訓中要體現階段性、主題性、普遍性和特殊性。階段性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認知水平科學分階段安排培訓內容,要體現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原則。如低年級可安排一些在生活中常見、易懂的安全防范培訓內容,中高年級則可適當安排一些含有一定知識技術性的安全防范培訓內容。主題性就是安全知識技能培訓要體現鮮明的主題,切忌雜亂無章,這樣便于學生掌握形成能力。主題的設計安排要充分考慮各地方的實際情況,如夏季在臨近江河、湖泊、大海的地方就要優先安排防溺知識技能主題培訓,在地勢平坦空曠常發生雷擊的地方,則要優先安排防雷擊主題培訓。只有這樣安全教育才能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才樂于學習掌握,才能學以致用。普通性和特殊性,就是安全教育對普通人群與特殊群體要區別對待,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例如,在預防交通事故安全教育時,對一些經常路過危險性路段,且紀律觀念差安全意識淡薄的學生群體除了正常的培訓外,還要采用跟蹤督導強化培訓形式。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