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需要誘導和激發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推動人們接觸、認識和研究事物,是激發人們主動探求知識、認真鉆研問題的心理特征。為了誘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閱讀教學中,可采用音像、美讀、意境、欣賞等方法,使學生對學習語文逐漸產生興趣。
一、音像誘發
先進的多媒體設備,為我們創造了良好的教學環境。借助音樂、圖畫來簡介課文內容,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如教《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指導學生觀察圖畫,針對本地區學生對楊梅不太了解的情況,運用多媒體設備,映出楊梅的實景。并提出:作者是怎樣描寫故鄉的楊梅呢?激發學生思考,再說,通過學習本文就知道了,使學生急于閱讀課文。又如教學《延安,我把你追尋》這首詩歌,引導學生聽錄音樂曲《延安頌》,使他們對“延安”產生美好的情感,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美讀誘發
朗讀是我國語文教學中的一種傳統和有效的方法。“美讀”意即讀出作品的韻味,傳達出作者的感情,最終使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備課時,我十分注意正音,還通過聽示范錄音帶,掌握朗讀時的速度、輕重、韻律、節奏,指導學生用多種方式朗讀。從“美讀”中,使學生由聲入手,以聲傳情,在音韻美的感受中,受到點滴的熏陶。
如教學《匆匆》一文,讓學生分角色、表情朗讀,遵循“美讀”原則,使學生掌握哪些地方應悠閑、從容、平實、親切地讀;哪些地方要讀得輕柔、清晰、語速略慢;哪些地方的語速語調應為略急、略高、略緩、略低。
在指導美讀時,教師的示范是十分重要的。教師應運用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語言去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讀過的課文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意境誘發
意境,是蘊涵著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畫面,是作者的精神境界和藝術境界的凝聚和升華,因此,從意境的引入與鑒賞同步,使學生感受到那種實實在在的美是令人難以忘懷的。
教學《荷花》時,用清晰、生動、富感染力的語言,通過讀、講的有機結合,讓學生深刻理解“才展開、全展開、要破裂似的”這些詞語的關系,體味新荷幽香,微風吹拂的意境。這樣詩情畫意的描寫可令學生融情于景,愛不釋手,再引導學生去讀,去領會,悟出荷花的美景。
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一首意味雋永的詩詞,只有在幫助學生正面真切地理解作品的意境之后,方能使他們感受到一種美的誘惑,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這就是作品所起到的共鳴,最能使人興趣盎然和引人入勝。
四、欣賞誘發
閱讀欣賞是以文字為基礎,借助藝術手段來誘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欣賞文章過程中,配以色彩鮮艷的圖畫,再現文章的形象,運用悅耳動聽的音樂,渲染文章的情境。在閱讀中理解文章的內容,在欣賞中體味語言的妙處。讓學生從圖畫理解中感受人物形象、自然環境和生活中的美,從音樂中喚起深刻的感情,并受到熏陶和感染。當人腦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興趣和效率便能大大提高。
在閱讀欣賞過程中,既對學生進行字詞句和篇章結構教學、訓練聽說讀寫能力,又對他們進行美的教育,陶冶他們的情操,才能較全面完成小學語文教學任務。
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不是簡單和機械的,它包含感覺、知覺、聯想、思維等復雜的心理因素,與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及藝術修養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意讓學生積累生活經驗和提高藝術修養。如觀察、記錄、參觀、討論等,并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應該看到,這些年來,由于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一些語言“疾病”隨處可見:廣告的胡亂制作、傳播媒體生硬搭配詞組和常用成語,有些引發人們胡思亂想,有些則有色情成分,簡直不堪入目,令人作嘔。如此語言垃圾隨處可見,對入世未深的青少年一代,有如精神鴉片,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關注。
還必須清楚認識的是,中國口語與文字的分別,就在于一個不講究語法修飾,可以“暢所欲言”,而一個則要字斟句酌,力求簡練概括,富有文采。如果把寫文章和說話當一回事,下筆千言,文如野馬,那還要語文教學干什么?掌握規范的語言文字、懂得語法修辭,才能提高寫作水平,使文章言辭簡約、說理透辟,敘事生動、寫景出色,抒情淋漓盡致,這才是語文教學的要求。這方面,每一位教師都應成為學生的楷模。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