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與其它學科相比,有著十分豐富的美學因素,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進行智育教育,又要進行美育教育。通過形象生動的美的教育,著力提高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一、打造語言,體味藝術美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時最重要工具。一位好的語文老師,語言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邏輯性,富有吸引力,有條有理,聲音抑揚頓挫。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潤物無聲的絲絲春雨自然地與學生交融。
二、人物性格對比,體會內在美
只有深入地熟讀、理解課文,才能掌握人物性格特點,而通過人物性格特點的對比又能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現文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實質。如《宴子使楚》一文有強烈的人物性格對比的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宴子和楚王為代表的兩種人物性格特點進行比較分析,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在不同的角度上各自發表對美與丑的不同看法,通過比較,使學生認識到宴子雖然身材矮小,但才思敏捷、能言善辯、不卑不亢。楚王外表雖然俊美,但自作聰明、虛偽狡詐、仗勢欺人。一比較,對真善美與是假惡丑,學生便能了然于心,懂得了外表美不一定美,內心美才是真正的美。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體驗和評判美。
三、創設情境,拓展意境美
小學生受教育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美的鑒賞力不高。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外,還得教給他們想象的方法,使其在想象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推理想象。如教學《荷花》一課時,可創設情境,讓學生隨著輕柔的音樂來到“荷花池”邊。通過畫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動的配樂朗誦,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進而讓學生身入其境地用手摸一摸荷葉、荷花,感受葉子的油滑、花瓣的細膩。隨著語言文字的描繪,運用移情想象,讓學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潔白的荷花,使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麗的意境之中。
四、品詞析句,引導鑒賞美
1. 品味詞語美
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課文《鳥的天堂》中作者寫到:“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边@段話寫得很生動,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別傳神,它描繪了樹葉一片挨著一片,層層疊疊的情景;“明亮”一詞形象地寫出樹葉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澤;“顫動”一詞把靜態的樹葉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琢磨文章的詞語,體會出詞語所表達的美感。
2. 欣賞句式美
散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如《桂林山水》這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講究。作者成功地運用排比句式,對稱工整,瑯瑯上口,將鬼斧神雕般美麗的桂林山水畫卷展現在我們眼前。讓學生反復誦讀充分回味課文中優美的句子,使其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
3. 感受品格美
人物對話是刻畫人物形象的一種方法,在引導學生琢磨人物對話時,要從對話里體會出人物性格特點及高尚的思想品質。如《珍貴的教科書》一文中,指導員犧牲前對我說的一句話雖然斷斷續續,但反映出指導員犧牲前仍關心下一代的成長和擔憂國家未來的高尚品質。在語文教學中,帶領學生琢磨富有個性的語言,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指導朗讀,體驗情感美
教師應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使文章人物情景躍于紙面,形成學生的立體思維,多方面感知教材,感受文章的美。如教學《再見了,親人》這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3個自然段。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給學生自悟的機會和空間。接著指名讀、評議、復讀,讓讀得不好的學生再讀。 然后,教師范讀,讓學生看著老師讀,注意老師讀時的眼神、體態、手勢的變化等。使學生們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中朝人民之間的感情勝似親人和志愿軍對朝鮮人民依依惜別之情。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