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素質教育的受教者,更是素質教育的主人。教育者既要做好以之為對象的教育教學設計、組織工作,更要積極為他們營造“全員參與、全方位鍛煉”的氛圍,使之在學校這一素質教育的沃土上茁壯成長。
將學生推向教科研的前臺
一是要積極創新觀念,使學生融入教科研中。要致力于探索“教法”和“學法”改革之路,通過課程改革、學科節等形式,創建開放式教學格局,有效地實現師生角色的轉換過程:即樹立走下講臺的教師新形象,使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樹立走上講臺的學生新形象,使學生由“弱勢群體”轉化為“平等中的主體”,順利地實現“教師講學生聽”向“教師引導學生唱戲”的轉變;“教師布置學生完成”向“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師生共唱一臺戲”的轉變。創立“師生互動”的教學、考評機制,有效地實現教學信息由單向交流向綜合交流轉變,師生評價由“教師單方面評價學生師道尊嚴式”格局向“教師評價學生,學生評價教師”“教學相長”式格局轉變。使學生在這一“民主型”“參與型”“師生互動”教科研氛圍里,進一步增強主角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進一步加大教科研的參與融入力度,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要整體構建德育“全員參與”格局,使學生融入德育工作中。要不斷創新社區教育模式、家長會模式、班主任和學生考核評價模式、主題班會模式,不斷創新德育科研機制,在實踐中解決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學習觀的問題,不斷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將學生推向學校管理的前臺
一是要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學生是學校建設與發展的主人。教育者要幫助學生牢固地樹立這一觀念,使之順利地實現由“受教者”向“參與者”的角色轉換,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校的建設和發展中,想學校之所想,謀學校之所需,解學校之所難,當好校長的“小參謀”、老師的“小助手”,當好校風校紀的“糾察員”、課堂教學的“評判員”,在學校建設與發展的“前臺”增長見識,鍛煉才干。
二是要增強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要在學校管理中精心構建“生生管理”模式。要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管理作用。組織團委、學生會、少先隊的干部,切實擔當起校風校紀糾察和管理重任。而要管理好別人,首先必須管理好自己。管理者的榜樣和示范作用對學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促使他們在校風校紀的糾察和管理中不斷地加大自我管理的力度,在管理他人的同時增強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要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榜樣和示范作用,使之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規范的操行去感召人、影響人、帶動人,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和能力的提高。要在校風校紀管理中營造“互相監督、互相促進”的全員管理氛圍。不管是學生骨干,還是普通學生,每個人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每個人都必須遵守學校的校規校紀,都可以隨時批評指正違反校風校紀的行為。在這樣的一種氛圍里,每個學生都會自覺地加強自我修養,加大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力度。 “生生互動”式管理模式,已以其顯著效果和教師的不可替代性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并在素質教育的實踐中廣泛采用。
三是要增強學生自我鍛煉意識。凡是學生可以做的事情,就讓學生去做;凡是學生可以解決的問題,就讓學生去解決。教師要自覺主動地從臺前退至幕后,讓出足夠的空間給予學生鍛煉的機會。比如校刊由學生擔任主編和編輯,廣播站由學生擔任記者和播音員……要通過讓學生主持或參與學校的活動,不斷增強自我鍛煉的意識,不斷強化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訓練,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
將學生推向校際交流的前臺
學校要盡可能多地組織學生到兄弟學校參觀學習,盡可能多地請兄弟學校來校開展一些互動性活動,通過組織實施這些有益的活動,為學生搭建與市外、省外乃至國外兄弟學校學生溝通信息、增強友誼的“交流平臺”,使之在“校校生生互動”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交流心得、鍛煉能力。2002年12月,我校成功地舉辦了“哈佛與我面對面——校園文化交流活動”,邀請美國哈佛大學學生組團來我校進行文化交流。在這次國際名校學子與我校學生面對面零距離交流活動中,我校學生不但獲取了大量的文化、學習信息和名校學子的學習經驗和方法,還展示了自己出色的英語表達能力和交際水平,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應。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