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筆者在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的實踐中,堅持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實現數學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的有機結合, 使學生能輕松、愉快、高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發揮網絡優勢
一節課能否上好與否,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備課。備課時,教師要對教材知識與課外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而現在互聯網上的教學資源就相當豐富,我們可以利用教學研究網去分享別人成功的教學經驗。例如上學期我在教學“認識倒數”這一課時,我想了好幾種引入課題的方法,感覺總是不太滿意,我又去網上瀏覽了一遍,發現有一個引入新課的方法非常適合我的學生——利用文字。如:干——士,吞——吳,上——下,讓學生去發現這幾個字的規律,還找到了“美麗的倒影”的圖片,從而引入了“倒數”這一課。其實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學流程的設計,導入,板書的設計,練習的設計,作業的布置,課內外知識的聯系,課件的制作等等,卻有無數方方面面的知識與技巧需要推敲。而自己一個人(甚至一個教研組),一本備課的教參,是不可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所以我們要發揮網絡優勢,共享網上資源,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讓其成為我們備課的好幫手。
二、創設教學情景
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把數學知識放在一種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多媒體可以展示優美的圖像、動聽的音樂、有趣的畫面,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調動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怎樣比較合算”這一課時,利用多媒體設計出三幅商店賣貨的圖象,并讓學生扮演售貨員,讓學生比較去哪個商店賣貨合算,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加深了學生對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印象了。又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情景動畫,老猴子把同樣的一堆桃按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六分之三,八分之四四種分法進行分。讓同學們幫一小猴子去選擇比較……然后問:每一次的分法不同,數字也不同,但為什么結果會同樣多?很快把學生引到了教學活動中,這樣,做到文字、圖形、聲音同時表現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心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從而充分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去引入新課,使我的數學課堂讓學生印象深、感受新,從而為參與學習、順利進行教學、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打下了基礎。
三、活化教材內容
多媒體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手段而言,直觀新穎,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開發學生的潛能,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知識。傳統的教學手段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形象生動地表現事物的內在本質。多媒體手段的運用能使抽象、枯燥的數學概念變得直觀、形象。而利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等各種方式生動形象地、具體地、多方位地把數學知識再現出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也易于理解,在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講述立體幾何中的對各種柱體、錐體、球體認識和面積、體積計算公式推出時,可以利用空間圖形的分、合、轉、并、移、裁、展等多種形式的動畫,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產生立體效應,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自我挖掘各圖形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有關計算公式的推出。通過動畫模擬不但能徹底改變傳統教學中的憑空想象、似有非有、難以理解之苦,同時還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能動主觀性,化被動為主動,產生特有教學效果。
四、提高時間利用率
數學練習題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主要途徑。練習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成功的教學必須有較高質量的練習題做基礎。在設計課堂練習時,要充分發揮多媒體圖文并茂,且出示練習清晰、省時的優勢,設計有一定分量的練習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40分鐘內,利用更多的課堂時間,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練習,提高教學效率。在設計習題時,就要把習題分成多層,加大練習密度,這樣可以照顧到全體學生。一般來說,第一層是講例題后的練習,目的照顧比較差一點的學生;第二層是基本知識的變式練習,目的解決重、難點知識問題;第三層是要稍微動腦筋的思考性練習,目的讓優秀學生吃得飽吃得好。這種多層次、大密度練習,在圖文并茂、活潑新穎的呈現形式下,學生在做題時不但不感到乏味反而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老師也達到了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