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WebQuest
WebQuest是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開發的一種課程計劃。“Web”是“網絡”的意思,“Quest”是“尋求”、“調查”的意思,WebQuest是一種以探究為取向的學習活動。在這類活動中,學生活動的內容往往都圍繞某個主題進行,部分或所有與學生相互作用的信息均來自互聯網上的資源,因此我們可以叫它為“網絡專題調查”或“網絡主題探究”。
WebQuest的作用在于架設從接受性學習向自主學習過渡的橋梁,幫助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通過“腳手架”策略,讓學生使用信息而非僅僅收集信息,并幫助學生分析、綜合和評價,使學生在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過程中獲得體驗、內化各種策略。
二、WebQuest的主要組成部分
WebQuest一般包含六個主要組成部分:
1. 引言(情景)
這部分給學生提供主題背景信息和動機因素,并讓學生了解學習目標。
2. 任務
這部分要闡明學生在通過WebQuest完成對主題的學習時,要達到什么樣的任務結果或解決什么樣的問題。
3. 過程
這一部分描述學習者完成任務所需要經過的步驟,教師就是通過過程設計引導學生經歷高水平的思維過程,從而發展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
4. 資源
這一部分包括一些學生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資源。
5. 評價
這一部分是對探究學習效果與可行性的評定。
6. 結束語
這一部分是學生進行反思,教師進行總結的階段。教師可以在此部分設置反思問題,對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總結。
三、如何合理設計一個好的WebQuest任務
1. 任務設計要以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興趣為出發點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好的任務應該是真實而富有趣味的。任務設計以中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身臨其境地參與和完成真實的任務。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激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文本信息加工與表達這一課上,可以讓學生完成 “獻給母親的禮物”這樣一個任務,讓學生通過文字處理軟件制作一張賀卡獻給母親。這樣一個“充滿情趣”的任務促使學生將自己的勞動成果獻給母親,激發了學生的熱情,同時也提升了學生使用文字處理軟件加工與表達文本信息的能力。
2. 任務設計要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十個手指不一般長,何況四五十個學生呢!所以我們需要對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設計具有不同層次的“任務”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能引導他們學會如何去發現問題,如何去思考問題,如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講授“聲音的數字化加工”這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兩個任務:(1)錄制一段課文的朗誦錄音;(2)給這段課文朗誦錄音加上背景音樂。要求能力較強的學生完成兩個任務,能力稍差一點的學生完成一個任務。這樣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并能鼓勵能力稍差的學生繼續學習
3. 任務設計要把信息技術和相關學科知識看作一個整體
信息技術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但信息素養的培養不是空中樓閣,總是要與其他學科學習、課外活動、日常生活發生聯系,否則將是無源之水。因此,應把信息技術和相關學科的知識看作一個整體,有機結合,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游刃于信息社會的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學習操作技能。例如,在“輸入一篇語文課文,然后進行排版,并自己畫一幅小插圖”這個任務中,就整合了語文、美術學科的內容;在“利用Excel創建本班同學身高和體重的工作表,計算出平均身高和體重并排序,最后寫一個簡短的分析報告”這個任務中,就整合了數學、語文等學科的內容。當然,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應該以信息素養的培養作為主體目標,要避免因為對其它學科內容的過分關注而導致喧賓奪主現象的出現。
4. 任務設計要留出讓學生思維充分發揮的空間
信息技術課強調把學習智力活動和操作活動緊密的結合起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動探索和創造精神,注重學生的自我組織和互相啟發,突出“開放性”和“做中學”。由于活動學習不拘于統一的方法和同一種答案,給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克服了傳統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偏向。例如,在“查找中國戲劇中京劇的服飾及臉譜的有關知識”這個任務中,并沒有限定任務的查找方式,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查找方式,如通過網絡、通過報刊書籍等。這樣的任務設計,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明顯提高,增強了學習效果,煥發了學習主體的創造活力。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