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統一是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育的指導思想,亦是語文教育中最受關注的問題,這里的“道”不僅是指政治思想,而且包含了道德修養、學會做人的豐富內容以及對事物真理的探求和情感個性的陶冶。葉圣陶先生一直認為,在語文教育中,“道”與“文”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人們進行思維活動,不能離開語言這個工具。就一篇文章說,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既然語文教育中的“文道統一”如此重要,那么作為語文教育重頭戲之一的閱讀教學該如何貫徹這一思想,培養完善的個體呢?
一、閱讀教學要關注人的個性發展
發展人的個性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因材施教,尊重個性,培養創造力,滿足個體的自我實現。
教育既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也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應有所不同。因此,語文閱讀教學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我們不難發現,新課改以后的人教版語文教材將以前基礎教育高年級階段學習的課文編排到了低中年級,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原來的教學方式、策略,用適合孩子身心發展的標準去引導他們閱讀、積累。如《燕子》一課,原來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習內容,現在變為三年級的,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就要有所區分:默讀課文時速度要求不同,對課文的理解程度要求不同,對相關詞句的掌握要求各異等。
創造力是一個完善個體的精魂所在,培養受教育者的創造力應是語文教育的應有之義。葉圣陶先生指出:“國文課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工作??墒侵黧w究竟是學生?!彼越處煈皠毡貑l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創新”。語文教學就像教孩子走路,要讓其大膽地去嘗試,給他一個自由的空間,否則,一味只讓大人牽著,稍一出“軌”就喝斥不止,那樣永遠也學不會走路。同樣的道理,如果教育者不讓受教育者掌握能力,而只是一味灌輸死板、定式的知識、技能,受教育者就無法掌握語文這個工具,更別說去創新了。
二、閱讀教學要促進個體社會性與個性的完美結合
我們的語言體現我們的民族情結,認真地學習母語,繼承母語所傳承的文化傳統,我們才能更好地著眼未來。無可否認,這是我們語文教育的社會方向。與此同時,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社會的發展、時代的前進呼喚著身心和諧發展的個體,呼喚著具有人文精神的,鮮活的,富有創造力與開拓精神的個體。我們的語文教育就是要順應時代、社會的需要,培養適合的個體。因此,無論是從教育的目的還是價值取向上,語文教育中的閱讀教學要培養完善個體,就要把培養學習者的社會性和人的個性完美結合起來,二者不可分割。那么,二者如何結合呢?
第一,閱讀教學要注意滲透民族情感。一定民族的語言文字體現著一定的民族情結,漢語言博大精深,里面蘊含著無數偉人的不朽之髓。誰也不能否認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這種地位是長期以來的民族情結積淀而成的。中國要現代化,必須要讓年輕一代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這就要借助一定的文學經典。因此,我們要選取那些相關的“文學名著”供學生閱讀和欣賞。在閱讀教學中,將這些最富有民族情結的精粹引入課堂,讓學生去理解、領悟、感受、吟讀成誦,積累成為自己的文學底子。我們還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比賽,讓學生有意識地去收集、整理、歸納、設計、編排相關類型的古典文句,讓它們變成圖文并茂、各具特色、令人愛不釋手的現代版古文讀物。當然,我們還要盡可能地利用手中的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民族內涵。
第二,閱讀教學不能忽視文本的價值取向。閱讀教學時,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讀懂文本,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獲得獨特的讀書體驗,然后教師指導學生把淺層次的文本體驗提升到深層次的價值體驗甚至創造并賦予文本新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不僅學到語文知識、掌握基本技能,還能將文本中的積極意義內化為自我提升、完善的目標。通俗地說,就是指導學生在閱讀時,通過自學、合作、探究學習,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形成一定的語文素養、合作能力。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