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異步作文教學法,就是以班級為一個整體,每位學生可以從自己實際的寫作水平和寫作能力出發,自主地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則根據學生選擇目標的項數多少、程度深淺,隨機動態地把這一整體組合成不同層面的學習組,然后再實施異步教學。分層異步教學策略旨在使因材施教的原則真正落到實處,讓全體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學有所得,異步達標,發展個性,各展其長,全方位地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
一、根據實際,合理分層
所謂“隱性”分層,指的是從作文的整體水平上把全班學生分為C(優)、B(一般)、A(及格)三個層次。當然這一分層只求心中有數,不應公開。其目的是讓教師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分層指導、分層要求、分層定標。所謂“顯性”分層,指的是教師在分層要求、分層定標時,學生可公開地自由選擇,并在每次作文后的評議中公開從三個層次分析評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若干篇優秀作文建立學生動態作文檔案,并以一學期為一階段,采用升降層辦法,根據學生上學期的作文情況,為下學期重新確定層次提供依據。
二、下水示范,有的放矢
寫作本身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讓學生以苦為樂,有一種寫作的沖動,傾訴的愿望,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興趣,一是要引導學生多讀名篇名著,選擇和學生生活相關的美文,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美妙。二是要引導學生寫身邊人、身邊事,寫自己的切身感受。感受最深刻的,往往可以寫成最優秀的作文。三是要充分培養和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多寫想象作文、半命題作文、看圖作文等。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做任何事都是一樣,沒有親身體驗,就難以體會到事情的真正意義。同樣道理,作文教師不“下水”,哪里知道水之深淺?作文課上,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個題目,審清題目后,就習慣性地向學生交待:哪些東西可以寫?哪些不可以寫?要怎樣寫?這種只動口而不動手的教學是有缺憾的。最好每布置一篇作文,教師都親自寫范文,讓學生有更加直接的參考價值。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如果能緊緊抓住學生的年齡、心理、動作、語言、神態等各個方面的特點,經過精心選材,撰寫 “下水作文”,往往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使學生消除談“文”色變的心理障礙。
三、分層定標,分層指導
在具體的作文指導中,我經常列舉寫文章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鼓勵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要大膽進行各種文體的嘗試,并結合學校、班級和團隊活動,布置一些使每層學生都感到有內容可寫、有感可發的文章,讓他們感到所布置的異步命題正對他們的“胃口”,使他們的寫作欲望大增。這倒不是說,可以撇開教材中的單元訓練要求而自行其是。因而調整作文命題的原則是目的要求不變、文體不變,只是針對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進行微調。調整的原因是課本中某些單元的作文命題范圍超出了學生的生活圈,對這些作文命題如不稍加調整,就會使學生產生“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畏難情緒。
在異步訓練中,有時我會帶學生走出課堂,到生活中找材料。比如,布置的半命題作文《我愛________》。我規定A、B層學生選物填空,帶他們到甘蔗地旁、木棉樹旁觀察其“形”,到現場講解文章之“神”,讓C層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獨立作文的能力,自己選物觀察,自主作文,狀物抒情。三層學生不同步指導,對A、B層學生來說猶如畫家寫生,對C層學生來說則是創作。針對學生作文水平實際而進行的指導,很受學生歡迎。
四、異步評改,互幫互學
作文評改一向是作文教學的關鍵環節。異步教學比傳統教學更具開放性,學生在自由研討、互幫互學中產生互動作用,有利于學生更客觀的認識自己,從而得到鼓舞。所以,我在作文批改中嘗試同伴互改——小組議改——教師抽改——個人自改的批改模式,讓學生在研討、互幫互學中產生動力,最后能夠在眾多的評改意見中看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努力做到揚長避短。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