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在地理教學中,地圖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特殊的學科語言,它是地理事物和現象空間分布的信息載體,也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信息源,又是表達地理思想的重要手段。學生學會讀圖析圖不僅能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熟悉、掌握圖例和注記是識圖的開端
學習地圖語言要熟悉常用的地圖詞匯,就像學習語文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常用詞匯,不能看一個字查一下字典,看地圖就不能看一個符號查一下圖例。所謂圖例就是對地圖符號的說明。要熟悉這些符號的形和義,了解它們的性質和類別,并把這些符號連貫起來,說明某種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圍、特征、成因、及與其他地理事物的關系。認識地圖,首先認識什么是經緯線、比例尺等要素,知道它們的形狀和表示方法;其次,應了解水系、地形類型、地勢高低,海洋的深淺、城鎮、交通、地境界等地理要素的代表符號,以及各類符號的色(色相和色調)的表示方法。例如看到“⊙”符號,即表示各國的首都或首府;看到河流的符號,就要想到它是水流經的地方,聯系河流的流向,從河流的流向要聯想到地形的高低,還要看看它是內流河還是外流河,然后考慮水量的大小,等等。
二、明確地理對象,逐步形成空間概念是識圖的基礎
首先,對地理圖像輪廓進行“影像”記憶,逐步做到借助“影像”通過想象形成再造的心理“表象”,準確反映各地區、各個國家的輪廓、大小及有關空間形象。主要是對《政區圖》進行閱讀,把各地區、各國家簡單的輪廓、大小記下來。如我國國家的領土輪廓,像一只昂首挺立的“雄雞”,面積較大。
其次,準確認識位置和范圍,就是從地圖上獲得地理事物的緯度、海陸、相關三種位置的準確認識,并與“影像”記憶聯系起來,進一步記憶各地區各國家的形狀位置,并找出其與眾不同的特征,使識記的地理事物更具個體化,而不會模棱兩可,在腦中形成一個空間形象。如我國的位置: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緯度大致位于北緯58度至4度之間,北回歸線穿過中國的南部,經度大致為東經73度至137度之間。
再次,了解其高低,是指海拔的高低和海洋深度的深淺。主要根據顏色的變化判斷地形的種類和地勢的高低及海洋的深淺。如我國的地形特征: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直接從地形圖中根據顏色看得出來。
通過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形狀、大小高低、位置和范圍等特征的識記,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最基本的空間形象,也是識讀地圖中最基礎的內容。
三、運用幾種相關地圖進行疊加、對照的方法識讀地圖,描述地理現象,概括地理特征和地理規律,是讀圖析圖的關鍵
我們常用的地圖有政區圖、地形圖、氣候圖、資源分布圖、交通圖、城市交通分布圖等等,將這幾種當中的選二種三種地圖互相疊加識讀,使學生對圖的認識立體化,便于學生認識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了解各種地理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共同組成一個地理環境。如將《亞洲政區圖》和《亞洲地形圖》疊加識讀:從《亞洲地形圖》中可以看出,亞洲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勢起伏很大,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8848米)和最低的洼地——死海(-400米),整個地勢中間高四周低的特征。當與《亞洲政區圖》疊加對照后,可以看出各個國家的地形特征各不相同:蒙古地形以高原為主,中國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日本則以山地丘陵為主,伊拉克以平原為主,等等。通過對照,各個國家的地形特點很明顯的表現出來,使學生很快地掌握了亞洲地形和各國地形最基本特征。
四、分析地圖,并運用地圖分析現象,綜合概括各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歸納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地理的區域特征及地理規律性,是識讀地圖和分析地圖的核心
依據地理知識的聯系性可以把相關的地圖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掌握。例如: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圖——太陽輻射使地面增溫圖——地面輻射使大氣增溫圖——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圖,在課堂上連續出示,使學生能夠系統地把握太陽能在大氣中的轉化過程。又如:“理想大陸”自然帶分布圖的講解,可以聯系太陽光照圖,了解熱量隨緯度的分布規律,結合氣壓帶和風帶圖及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了解降水的緯度分布和經度分布規律及其成因,另外還要考慮洋流分布圖,了解洋流對沿岸熱量和水份狀況的影響。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