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把握好課堂提問的時機,對于語文教學來說,非常重要。課堂提問的時機,語文教師一般可以圍繞課文中的開篇提問、分析與學習課文時的提問以及課文篇末的提問三個環節作為重點進行精心設計。
一、把握好課文開篇時的課堂提問
在課文開篇時對學生進行提問,既能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較好地引導學生突出地分析課文要點和把握文章中心內容。例如對于《背影》一文,在課文開篇時即可對學生提問:課文中的“背影”是誰的背影?作者主人為什么要寫“背影”?這樣提問的作用是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和求知欲望,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心內容“背影”進行細致閱讀和思考。又如對于《濟南的冬天》一文,開篇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濟南的冬天是怎樣的冬天?學生很快就會知道濟南的冬天是怎樣的冬天。再順著教師的不斷提問和牽引,學生就會饒有興趣地閱讀到課文是從幾個方面來表現這一特點的。同樣,這樣開篇的提問,既能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注意力,又能較好地幫助和引導學生把握文章中心內容進行閱讀和思考。再如對于七年級語文上冊《回憶我的母親》,開篇同樣可以提問學生:我的母親是怎樣的母親?為什么要回憶我的母親?首先為學生的閱讀拋出一條線,牽引著學生能夠完整地、細致地閱讀全文,揣摩著這個“母親”的意思去認真閱讀課文。這樣一開篇就使學生的思想機器開動起來,處于較好的思維狀態。
二、精心設計好課文分析與學習時的提問
在課文的分析與學習中進行課堂提問,有利于引導和幫助學生細致地閱讀課文的重點文段和重點詞語、有利于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課文的中心內容和課文中的重點與難點。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熟悉教材內容,要在課堂提問時緊扣課文中的重點語段和重點詞語進行提問,要緊扣課文中的中心內容和重點與難點進行提問。如《背影》一文的中心是通過描寫“背影”表現父親對兒子的深摯感情,從而抒發了兒子對父親的深切之情。教師在分析課文時,一定要緊扣“背影”這一關鍵而又中心的語詞作為重點精心設計好提問,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幫助和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和課文中心內容。在幫助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時,教師同樣可以在重點與難點之處進行課堂提問。例如為了幫助學生正確和體會到《背影》課文中用環境描寫來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問:課文中四次出現“背影”情景時是否都相同?不同之處是什么?這樣學生很快就會閱讀到“背影”在課文中四次出現的不同情景,從而準確把握“背影”在不同情景中的人物形象。為了使學生更加準確、全面地分析出人物形象,還要幫助、引導學生細致閱讀課文的重點語段和重點詞語,教師可以不斷地適時提問。如對于《背影》中四次父親的“背影”,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課文中的“背影“什么時候寫得最詳細?為什么此處要詳寫?這樣提問的用意是讓學生能夠抓住重點語段進行細致閱讀從而理解到文章中的詳寫與略寫的作用。然后順著提問學生:作者抓住父親“背影”的哪些特征來詳細描寫呢?這樣又使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地了解到人物的作用。同時,在幫助和引導學生在分析與學習課文時的提問,還應抓住對重點字、詞的分析與提問。例如分析《背影》中描寫父親的動作時,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要用“蹣跚”一詞呢?還有寫父親穿越站臺時,為什么要用“攀”而不用“抓”呢?一個“傾”字又寫出了父親怎樣的樣子?等等。這樣不僅使學生了解到用好字、詞、句的作用,而且還收到了獨特的藝術效果,使學生從中深深體會“蹣跚”“攀”“縮”“傾”這幾個動詞所包含的動人的感情,也有利于幫助和引導學生把握分析好人物形象和課文中心。
三、注意課文的篇末提問
在課文的結尾處,往往需要對學生進行提問啟發。一般有兩種做法:一是引導學生去領會結尾句的含意,從而使學生對課文的主題思想加深理解。例如在《背影》課文的結尾“……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襖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課文為什么要用淚光中的“背影”來作結尾?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二是課文篇末提問要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想象,訓練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課文中的結尾,作者沒有寫于勒后來的情況,可以向學生提問:請同學們根據各自不同理解去設想一下于勒叔叔后來會有哪些遭遇呢?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