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中考選拔測試加大了物理學科能力考查的力度,從而把能力考查的層次和力度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其目的就是為了根除“高分低能”的頑疾,促進物理教學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為此,我們要改變過去那種單純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教學態度,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放在初中物理教學的首位.
一、重視實驗,發展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
觀察和實驗是研究物理學的基本方法,是建立自然科學的基礎.通過觀察實驗實現認識過程的飛躍,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非常重要.如由于先入為主的生活經驗影響,學生已形成“鐵比木頭重”的思維定勢,上課時只需通過一個簡單的演示實驗便可說明其錯誤.這樣既克服了學生學習中的思維障礙,也發展了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授“大氣壓強”這節課時,可演示在裝滿水的杯子上用硬紙片蓋住并倒過來的實驗,學生發現水并不流出,紙片也不會下落,就會確信大氣壓的存在.但大氣壓強究竟有多大?一般情況下,教師在講授馬德堡半球實驗時,把兩個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抽掉里面的空氣后叫一個學生兩手用力拉,拉不開,就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但是,學生根本感受不到大氣壓強究竟有多大?在上課時可以借助于電教手段,模擬300多年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分拉兩個半球的馬匹從2匹增加到4匹、8匹,直到16匹,再配以緊張而有節奏的賽馬進行曲伴奏,直到“啪”的一聲,把兩個半球拉開,聲像并茂,把學生帶入了現場實驗情景,所有學生上課時都會十分投入.通過這個實驗,可以強化學生對大氣從四面八方施壓給半球的基本知識的理解,使抽象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而富有刺激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增加“實用時間”,大大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二、靈活多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物理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概念多,規律多,實驗多,應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手段多.因此,指導學生“一意多述”、“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法多用”,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發展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課堂上設計出多角度、多層次的練習題,使學生接受多方面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題的能力.如講到“杠桿的平衡條件”時,我以桿秤為例,讓學生分析“小小秤砣壓千斤”的道理,并進一步提出一個常見的問題:不法商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著引導學生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表達式,畫出桿秤杠桿示意圖.通過以上的分析,學生對“杠桿的平衡條件”有了更深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創新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
三、由淺入深,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思維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思維能力,就要在日常的物理教學中運用正確的分析方法逐步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分析物理問題的一般程序及主要環節.
在復習課上設計出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環環相扣的問題組,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提高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如在復習浮力問題時,設計以下的練習:為什么有時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萬噸巨輪,而有時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鐵片?一艘船從海里駛向河里,浮力怎樣變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要想說明物體的體積跟浮力無關應該設計什么實驗?要想說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觀點又應該設計哪些實驗?正是這樣一層一層的循序漸進,提高了學生們的綜合分析能力.
練習后,要及時地、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評講,重點歸納總結學生們在練習中暴露出的帶有普遍性的突出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剖析導致錯誤的根源、癥結,并制定對策,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思維能力.
四、巧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有人認為物理是抽象的符號、刻板的法則、枯燥的公式和變幻莫測的解題方法,因此對物理既害怕又反感;而有人卻酷愛物理,迷戀物理,為解決物理難題而冥思苦想,廢寢忘食,把解決困難的探索活動視為樂趣.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及對物理美的領悟不同所致.因此要使學生主動學習,首先就應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強烈的好奇心是引發興趣的重要來源,它能緊緊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緒中去積極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內涵.因此,利用中學生的好奇心的特點,充分利用各種時機制造“懸念”,精巧設計教學過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