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廣大信息技術一線教師試圖將過程性評價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但是由于過程性評價需要采集的數據多,過程繁瑣,工作量大,導致評價滯后,削弱了評價的導向性和激勵作用,使過程性評價遭遇了無法突破的瓶頸。針對這一現實,我們在三年前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該方法的核心是利用自行研發的“信息技術教學管理系統”搭建一個科學的、可操控的教學管理平臺,利用該平臺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實施過程性評價,評價數據由系統自動采集、評價結果即時產生。該平臺由教師端和學生端構成。
教師端主要作用是教學任務的設置,教學活動的組織、引導,過程監控、結果查詢等;學生端主要作用是構建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環境,本人成績查詢、本班成績查詢等。學生登錄后,就進入了學習活動中心,在這里可以了解本節課任務,下載所需資源,上傳資源、作業,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評,參加小組互評,還可以參加各種活動,如:隨堂搶答、在線搶答、分組對抗賽、在線測試、錯題搶答、投票等。教學活動由教師端和學生端互動進行,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每完成一項活動,系統即時產生過程性評價數據,該數據自動納入該學生的平時成績中,學生可以立刻查詢到自己和本班最新的積分(成績),產生及時的激勵作用。
該教學方法的理念是,將一個學期或學年作為一個完整的、連續的活動單元,每一節課、甚至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活動單元的有機的組成部分,從第一節課開始,到最后一節課結束,教學管理系統全程跟蹤每個學生的成長過程,自動記錄每個學生課堂活動點滴,自動采集相關數據,自動生成每個學生的“成長記錄袋”。記錄項目主要突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的內容,歸納如下:
1. 考勤:電子考勤,可由教師端實施,也可由有權限的學生(如班長、副班長、科代表)實施;
2. 完成任務情況:每節課的任務,包括操作題任務、客觀題任務;
3. 作業(作品)評價:自評、小組互評、師評;
4. 在線測試(考試):不定期進行在線測試,測試后進行即時錯題搶答;
5. 合作與交流:小組合作完成任務、熱心幫助同學、參加小組作業互評;
6. 參與課堂活動:隨堂搶答、在線搶答,個人搶答、小組搶答、個人競賽、分組對抗賽、投票(如學情調查、研究性學習課題投票、重大事項決議投票)等;
7. 拓展學習:拓展知識學習,有一定難度,挖掘學生個人潛能;
8. 課堂行為規范(項目可自定義):愛護機器設備、保持機房清潔衛生、遵守課堂紀律等;
9. 網上行為規范:網上文明交流(短信、在線交流等);
10. 上機活動記錄:上機活動日志。
在以上項目中,上機活動記錄主要為分析學生課堂活動情況提供依據,其他項目可以根據具體任務合理量化,也就是在設置任務時,自行定義其分值(考勤例外,系統已經將考勤項目定義為:曠課扣10分、遲到扣2分、早退扣2分,請假不扣分)。學生每完成一項活動,系統自動產生該項目的積分,學生馬上可以查詢到自己當前積分,從而形成動態、即時、全方位的過程性評價。
實施新的教學方法后,評價過程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評價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動態進行,評價項目包含了所有的課堂活動內容,如“考勤”“隨堂搶答”“分組對抗賽”“客觀題任務”“主觀題任務”“課堂表現加分”“課堂違紀扣分”“同學互助加分”“參加小組互評加分”等。學生每完成一項活動,系統及時將其分值紀錄進平時成績,評價過程動態進行、評價結果即時反饋。直到學期結束,系統記錄每個學生的課堂活動點滴,實現了真正意義的過程性評價,使評價更趨科學、合理。發揮了過程性評價應有的引導、激勵作用。
以2009-2010上學期高一(2)班某個時段為例,在教師端打開【匯總成績查詢】,選擇“高一年級”“高一(2)班”,顯示該班學生綜合得分情況。選中“區志標”,即顯示該生的活動情況及取得的成績:綜合得分509分,其中分組對抗賽45分、操作題230分、客觀題 52分、積極參與小組互評 46分、考勤滿分100分、參加投票9分、其它獎勵或扣分(包括作業獎勵加分、同學互助加分、課堂違紀扣分等)27分,合計509分。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