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用屈原的“雖九死其猶未悔”表達了自己的志向。他的現場翻譯張璐把這句古典詩詞準確地譯成 “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中國人“九死”已經把對死亡的無懼以及對追求的堅貞不渝表達得淋漓盡致,可是在英語民族的觀點中,只有死一千次才足夠。如果這位翻譯不了解外國的文化,僵硬地譯成“nine times to die”,那么必然影響了外國友人對溫總理的這番話的理解。這引發了我的思考,有時即使我們的發音很標準,語法很準確,表述很流暢,可是如果不了解英語的文化環境,我們一樣無法與人溝通,無法真正與英語世界接軌。因此我們的學生要真正融入英語世界,學到真正的英語,就必須了解英語的文化背景。
一、處理教材時要善于從大處著眼,抓住教材編排的主要規律
高一部分的四個模塊共二十個單元的話題涉及了友誼、文化遺產、科技知識、文學藝術、偉人品質、旅游、環保、飲食、運動競技、科技等話題。如果我們獨立地處理這些文章,自然會覺得非常費力而且收效甚微。所以我們要找到這些話題的編排的規律性,即每一個模塊之間的話題的相關性和連續性。其實當我們把這些與文化相關的部分進行合理地規劃后,我們就可以把以上的相關單元編成三個系列。
系列1:生存與成功之道。包括模塊一Unit 1 “Friendship”,Unit 5“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模塊四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
系列2:英語語言文化系列。包括模塊一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模塊三Unit 3“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模塊四Unit 3“A taste of English humor”,Unit 4“Body language”.
系列3:民族文化與娛樂系列,包括模塊二Unit 1“Cultural relics”,Unit 5“Music”,模塊三Unit 1“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模塊四Unit 5“Theme parks”.
二、從教材體系出發,立足生活,著眼于中西文化的差異
這里提到的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指兩種:一種是只有一方有,而另一方沒有的;一種是雙方共有,可是概念或表達不同的。
如我們在學習模塊四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r”體驗英語幽默時,教師當然可以把英國人的幽默方式與英國的民族性格和地理環境等話題結合起來介紹,但如果教師能立足生活,抓住中西方在幽默文化方面的明顯差異來講,效果一定更好。比如,總體而言,英式幽默比較冷淡,中式幽默很熱鬧。冷淡既指英國人的幽默多來自于對自身的嘲笑,是自虐式的幽默,也指他們幽默時那種平靜的效果,不會花枝亂顫,不會前仰后合,不會夸張渲染,最多掩口胡盧而笑。而我們的幽默則主要是為了讓大家開心,取材多是別人的故事,希望讓大家笑到捧腹為好。我們如果抓住了這個明顯的差異,那么我們的學生就會很容易了解到英式的幽默特點,進而能更好地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并在實際交流時尊重英國人的這種幽默文化,從而實現真正融洽的溝通。又比如在學習模塊三Unit 2 “Healthy eating”時,我介紹了英國人的飲食習慣、中餐與西餐的對比、英國人的餐桌禮儀、英國的特色事物等。我還特別打印了從英國帶回來的一個中餐館的菜譜和一個英國特色的餐館的菜譜,發給學生,這極大地引起了他們的興趣。
三、以活動為平臺,創設合適的情境,講求實際運用的訓練
我在教學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時,事先安排了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查找有關英語發展歷史的資料并且寫成相關報告,最后與全班同學分享。而在教學模塊三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任何一劇幕進行表演,也可以對原來的劇本進行改編。我設計了相應的評分標準,并讓全班同學事先選出四個學生與老師一道作為表演比賽的評委。結果,學生的參與熱情非常高漲,表演非常成功。又如,在教授模塊三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我安排了世界著名節日共欣賞的活動,要求學生以四人為一個小組,查閱比較有影響的節日的慶祝方式,整理資料后在每一節課的課前英語演講中與全班同學分享。同樣基于這個理念,我作為高一英語備課長在全年級范圍內組織了英語配音大賽,讓學生體驗了原汁原味的英語文化和英語語言魅力。另外,以班級為單位的每周的英語角、英語書寫大賽以及作文大賽等活動都是英語課堂的延伸,為學生學習英語創設了平臺。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