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祖墀
(作者為博斯公司大中華區董事長)

減少對外企的優惠,給中資和外資企業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對于日后中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自谷歌將搜索服務從內地移至香港及中國依法處理力拓案后,有西方輿論對外企在中國的經商環境表現出了隱憂情緒。美國《華爾街日報》3月刊文表示,“一些外資企業說,他們與中國的關系正在變味,因為更加強硬的政府政策和日漸加劇的國內競爭令中國這個全球最重要市場之一對跨國企業的態度不再那么友好。”就在最近,Joerg Wuttke在英國《金融時報》刊文稱,“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成立10年以來,我很少見到會員們的市場情緒如此低迷或消極。經歷了30年漸進的市場改革之后,許多在華外企仿佛意外遭遇了難以逾越的障礙。”
此類媒體報道確實引起了一些對外企在華生存環境的現實考慮。但在我看來,這些擔憂與消極的猜測雖存在著一定的客觀性,卻并不具備全面性。對于一些例如谷歌從內地轉至香港的事件僅屬個例。畢竟大多數外企,在剛剛進入中國市場之際,都享受了優惠待遇,這些優惠政策使外企獲益頗多,相比之下,中資企業卻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因此,減少對外企的優惠,給中資和外資企業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對于日后中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對于文章開篇提到的擔憂,另一些外企高管給出了不同意見。不久前,在中國美國商會舉行的“2010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發布會上,多位在華外企高管表示,中國近30多年來秉持的對外開放政策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在華外企因所處行業不同,對中國商務環境的感受有所不同罷了。
在此次調查報告中,82%的受訪美企對2010年在華投資前景持樂觀態度,91%的受訪美企對未來5年在華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這兩個比例均高于2009年相關調查結果。這點在我的新書《中國戰略》(2010年,紐約基本書局出版)里也無不體現:以IBM為例,IBM目前的中國業務與其在幾年前所預想的大相徑庭。這并非由中國不斷增長的消費群體或者廉價勞動力所造成的,而是出于將中國業務與其全球事業相整合的需要。
正如越來越多的企業一樣,IBM也在中國業務中采取了“全球視野”戰略,而其他采取類似戰略的典型企業還包括可口可樂(Coca-Cola)、霍尼韋爾(Honeywell)、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和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除了在中國采購產品并占有中國市場外,IBM還對中國業務投以巨資,并將其與全球事業相整合。在中國實施“全球視野”戰略而帶來的效益顯而易見,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也準備擴大其在華業務。這些企業有的已經在向部分中國消費者出售產品,有的已經在利用中國龐大的勞動力市場,還有的已經將中國作為制造外包基地,但是現在,這些企業希望獲得更多。
此外,在華運營的跨國企業的盈利不斷上升。中國美國商會2009年的一份研究顯示:在1999年,僅有13%的外資企業的在華業務利潤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在2008年中期,這一比例超過五成。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跨國企業的高管認為,在中國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希望在未來不斷擴大中國業務。
改革開放后,中國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為了吸收外商投資而對其實行優惠政策,即“超國民待遇”。所謂“超國民待遇”,即優惠待遇,作為國際投資法上的一個概念,具有特定的法律意義,即指一國對外國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給予優于本國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的待遇。目前中國對外資實行廣泛的優惠政策,包括稅收優惠(所得稅優惠、關稅優惠、再投資優惠),土地使用優惠,外匯管理優惠,產品銷售、物資供應優惠,勞務費用優惠以及水電優先提供等優惠措施。
這些政策的實施,與其他因素一起,對中國吸收外商投資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使得中國連續多年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和發展中國家第一大外資流入國。30多年來,外企一直在中國受到歡迎。它們帶來了巨大的投資、技術以及管理技巧,建立起了不僅令自身受益、同時也惠及競爭對手的供應鏈,同時還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它們的貢獻一直是中國經濟成功的重要驅動力。
中國經濟的迅速騰飛與在華外企的不斷發展,逐步引發了對于在華外企的待遇問題的爭論。外資公司在中國建立了大量的企業,在中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也同時為中國提供了大量的稅收,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些外資公司對于中國的貢獻和中國公司一樣,因此,有人建議,應該把這些外資企業看作中國的公司,而不是區分你我。
然而,樂享如此優惠待遇的外企也面臨嚴峻挑戰。正如我在《中國戰略》里提到的那樣,對于外企而言,他們所面臨的或許是復雜且不斷變化的規章及政府慣例,而這些將決定跨國企業在中國所能取得的成果。與此同時,整體的自由化政策正朝著更小的所有權限制(包括外資企業完全控股或部分控股中資子公司) 和更高的“產品市場自由度”(即不受政府制約地做出業務決策的能力)的方向繼續發展。
Joerg Wuttke也表示,“突然之間,相關監管方面的限制匯集到一起,釀成一杯危險的‘雞尾酒’——許多公司從中嗅到了保護主義氣息。盡管在某些領域(比如金融服務業和零售業),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但在許多行業,外國企業的挫折感遠比中國政府意識到的更為明顯。”
的確,一些行業面臨相對寬松的所有權監管,但在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方面卻受到嚴格控制。例如,自2006年下半年以來,在入股中資銀行的外資持股總額不超過25%的情況下,單個外資機構能夠在任意一家中資銀行中持有不超過20%的股份。但是,信用卡只能通過與中資銀行間的合資公司發行。而且新產品在獲得審批前通常需要等待很長時間,且外資銀行不大可能在中國同行之前獲批推出投資創新產品。在其他行業,所有權自由相對有限,但產品自由度很高。例如,外資企業在中國汽車制造企業中的持股比例不得超過50%,但對外資企業生產什么車型、如何銷售,卻少有限制。
此外,隨著中資企業日益成功,他們發展成為全球競爭者。部分企業,如華為這一全球第三大移動通信設備制造商和第五大電信設備制造商,給所在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推動以西門子(Siemens)和諾基亞(Nokia)的網絡基礎設施業務部門合并,以及阿爾卡特(Alcatel)收購朗訊(Lucent)為代表的全球行業重組方面,華為發揮了重要作用。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強化了中資企業的地位以及與海外企業間的關系。中資企業變得更為強大,給其他的國際企業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
上述外企面臨的新的挑戰以及業有的輿論已經不單單是優惠待遇與國民待遇的爭論,而是一種對公平競爭環境的需求。
這種需求無論從外資還是中資企業方面,都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如果我們從中資企業的立場去看,會發現諸多不平等,尤其是中國企業跟外資企業的不平等地位,特別是地方政府的各種優惠政策、國家稅收上的傾斜措施。在許多產業表現出來的諸多現象也引起了許多人士的擔憂,外資獨資化的趨勢及外資在并購中要求控股的趨勢也日益凸現。對此,有人擔心,外資的控股以及獨資化將會影響中國的產業安全。
在他們看來,外商投資法中與國民待遇相悖的內容之一,是各種優惠待遇,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稅收優惠待遇的規定,它既包括所有外商投資企業都能享有的普遍優惠,也包括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的外商投資企業以及產品出口或技術先進企業才能享有的特殊優惠,還包括因投資行業、投資數額和經營期限因符合法律要求而專門享有的特殊優惠。此外,優惠待遇中較為突出的還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享有和免領進口許可證。以上優惠待遇的內容,人為制造了內、外資企業的待遇差別,不利于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有阻于國民待遇的全面實行。當然,可喜的是,在未來的五至十年中,將會不斷涌現規模更大、更為精益、具備更好競爭能力、能在全球運營業務的新一代中國企業。
雖然在稅收改革上,到底是將中資外資的稅率統一還是仍保存著差異還存在爭論,但是,中、外資企業在法律上的平等要高于一切。中國經濟若要不斷地跟國際經濟接軌,大家在法律上的平等確實意義非凡。而同時,外資企業在華經商,必須要遵守中國的法律:稅法、勞工法、環境保護法、知識產權法等等,中國企業在本土經營也同樣要遵守各種法律,就如到別的國家去拓展業務,也必須遵守他國的法律一樣。
中國新時代 201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