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必刻意尋求主動美國(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訪問教授)
在這篇訪談中,緝思指出了中美關系中的一個根本問題:美國在兩國關系中一直占據主動地位,而中國則似乎總是被動應對。
顯然,這不應該簡單地歸咎于政策的失誤,而是形勢所致。所謂形勢比人強。首先,正如緝思所言,美國是一個亙古未有的超級強國。而作為一個新興的大國,中國并不具備在中美關系中占據主動的實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刻意尋求主動,往往弊多利少。鄧小平“韜光養晦、善于守拙”的教誨,反映了一代領導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深刻認識和戰略智慧。
其次,美國盟友遍天下。這是其稱霸世界的基礎。美國的對華政策,往往有盟國的呼應配合。而中國外無盟邦,自身包袱卻始終沉重。因此,對外政策以自保、自強為根本宗旨。多邊外交,實際上是為了確保雙邊的穩定。如此局面,自然很難在中美關系中爭取主動。
但是,導致中國被動應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中國“和平發展”戰略中尚需補充改良現存國際秩序的長遠設想,包括自身改革的戰略考慮。同包括美國、前蘇聯、英國、德國、日本等大國的“崛起”相比,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并不挑戰現存的世界格局,也不尋求建立新的國際秩序。而是將自己“融入”現存的世界體系中去:接受游戲規則,維護既定秩序。這樣的發展戰略,必然制約中國在整個國際事務中的主動性。畢竟,中國“融入”的世界秩序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所建立并領導的,其基礎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通過改革而不斷改變自己,是中國“融入”世界體制的先決條件;接受別人制定的游戲規則,決定了中國在對外事務、尤其是對美關系中的被動格局。
“融入”式發展確保了中國在和平的環境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中舉足輕重的大國。這為改變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被動格局提供了實力的保證。在這個前提下,緝思提出對美關系中要積極制定議題、提出要求,爭取主動。正當其時。
然而,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面臨的基本環境并無根本性轉變。緝思也一再強調,美強中弱的局面將長期存在。緝思指出,改變這一局面的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促進民主,不斷自強。從這個意義上看,力戒焦躁,謀而后動,后發制人,應該是中美關系中長期堅持的策略。(2010年第12期《中美關系:中國如何取得主動?》)
以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今年5月,北京市政府廢除了1986年沿用至今的《中、小學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并規定非京籍享受同等入學待遇,并為其建立學籍。有學籍就意味著外地人的孩子可以參加派位、推優、評選三好學生,可以堂而皇之地跟京籍學生一起競爭優質教育資源。在記者的采訪中,不少北京家長驚呼“狼來了”,對這項改革的抱怨、對外地孩子的憎惡溢于言表。
在高中教育與高考中,爭議甚廣的“高考移民”問題,更是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較量。至于重點大學的地方化,教育部已經治理多年,但效果欠佳。
如何排除地方保護主義、既得利益的阻力,推進教育公平?這顯然難以寄望各地老百姓的覺悟提高,而只能探尋新的教育體制和升學考試制度。
就義務教育而言,必須改變目前以縣鄉財政保障義務教育經費的機制,逐漸實現義務教育經費的省級統籌,并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這樣流人地政府就不必承擔更多的保障義務,也不再是將當地的義務教育局限于為當地老百姓服務。
而高考改革,則需改變全國重點大學,將招生名額按計劃(計劃本就代表權勢、利益)分配到各地的招生、錄取制度。實行“高水平大學統一聯考+全國自主招生”的新制度。全國各地的所有考生,不受戶籍限制,在任何地方均可報名參加統一聯考,并用聯考成績向高校提出申請。高校在錄取時,可以結合申請者的聯考成績、中學成績、大學面試考察,進行綜合錄取。為體現教育的公正性,在進行綜合評價時,應適當納入考生學籍因素,進行地區教育因素加分或減分——教育發達地區減分'教育不發達地區加分——這就突破了高考報名的戶籍限制,也就沒有當地戶籍者捍衛屬于當地的考試權益一說。當然,實現這一改革,需要同步配套大學現代制度改革,以建立自主招生的公信力。
推進教育公平,必須直面現實阻力,立足于落實憲法賦予每個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權,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和高考制度,以改革促公平。(2010年第12期《北京教育:實現公平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