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岷源

“五都”選舉對藍綠來說,都將是異常艱苦的大戰。它成為國民黨、民進黨的“期中選舉”,哪一黨若拿下5席中的3席或更多,則成為2012年的指向標。國民黨如果輸3席或更多,2012年“總統”選舉將會岌岌可危。
一場對國民黨充滿考驗、甚至牽動臺灣藍綠政治版圖的選戰,眼下正在臺灣拉開戰幕。
定于今年11月27日開票的這場選舉,將選出5個原有或新成立的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大臺中市、大臺南市及大高雄市)的新一屆市長、市議員與里長,合稱“五都選舉”。由于“五都”人口多達1370萬。占全臺總人口的60%左右。輿論普遍認為,此選舉的結果不僅影響未來政局,也是2012年“大選”前哨戰,臺灣著名政論家南方朔更是直言“它結結實實的就是兩黨的總決戰”。
五都選戰的重中之重,卻是新北市(原臺北縣)。這里的選舉人數約287萬,是“五都”之中選民數最多的都市。就“五都”政治板塊情勢觀察,民進黨在南部“二都”的大臺南、大高雄板塊牢固,國民黨卻對臺北市與臺中市擁有優勢,唯獨新北市藍綠力量勢均力敵,其間還夾雜約一成的中間選民。
如今,新北市已成國民黨副主席與民進黨主席的戰場。朱立倫是公認的國民黨政治新星,形象清新,能力突出,人氣很旺,是藍營的頭號戰將;蔡英文身為綠營領軍人物,一參選便氣勢上揚,實力可見一斑。
6月1日,本刊記者赴臺北采訪。當天,朱立倫在新北淡水出席北基農田水利會新任會長就職典禮,恰巧對手蔡英文也在淡水誓師出發。蔡特地來到早年去臺傳教的馬偕博士登陸的碼頭,在此發布她的參選宣言。由于場地狹小,身邊的女黨工自動組成“御林軍”保護黨主席,靠著這群娘子軍亦步亦趨,蔡英文開始了她的參選路。
而此前,朱立倫于5月17日卸任行政院副院長參選之后,他在臺北縣黨部及地方人士的協助下,每天馬不停蹄地低調拜會地方意見領袖,至今完成首波走訪29鄉鎮市的行程。“未來的選戰策略,我們將以基層走訪及聯合其它四都候選人造勢的活動相互交錯為主,鎖定河川整治、交通及產業發展為主要議題。”在忙碌而緊湊的選舉行程的間隙,朱立倫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就五都選舉的相關問題,他有自己的另番見解。
精銳盡出,對臺灣民主是好事
“五都”選舉對藍綠來說,都將是異常艱苦的大戰。它成為國民黨、民進黨的“期中選舉”,哪一黨若拿下5席中的3席或更多,則成為2012年的指向標。國民黨如果輸3席或更多,2012年“總統”選舉將會岌岌可危。
國民黨當初以蘇貞昌為假想敵,勸退原臺北縣長周錫瑋,征召朱立倫參選,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新北市的執政地位。蘇貞昌轉戰臺北市后,民進黨改由黨主席蔡英文御駕親征。而蘇貞昌的變動,顯然縮小藍綠選情的差距,因此,新北市的結局如何,幾乎是馬英九的成敗關鍵。
也正因如此,藍綠陣營皆精銳盡出,成為臺灣選舉史上候選人平均素質最高的一次選舉。此次推出的10位候選人中,有一位曾擔任過“行政院院長”,兩位曾擔任過“行政院副院長”,另外有4位曾擔任過“部會首長”。如此高素質的選舉,雙方候選人必將在形象、政策、愿景、關系、資源、團隊等各方面展開全方位的競爭,而且因為兩黨對決態勢明顯,兩黨菁英也將傾巢而出,為政黨的理念與政策辯護。
對于雙方都擺出一軍參選的架勢,朱立倫認為。“這對臺灣民主發展是好事,對選民更是一種福氣。”
“選舉的過程,希望藉由好人選扭轉不良的政治文化及選舉風氣。同時還要看各別陣營能否提出適合地區發展之不同政策,對于地方長遠發展是否有遠見,敢于不顧反對的力量,朝向正確的道路上前進。”朱立倫告知本刊記者。
“這場選戰對于藍營來說,其壓力注定要大于綠營?”
“對國民黨與民進黨來說,都有輸不起的壓力。”
“可以看出,雙方都沒有任何的保留及退路,誰都沒有放棄任何一都。”
“是這樣,民進黨定位此次選戰為‘第二次地方包圍中央;國民黨則訴求‘拼經濟、拼城市競爭力,全力求勝。”
事實上,這場選舉雖是地方選舉,但實質上將決定“哪一個政黨最能領導臺灣”,不僅是國民黨的“政權保衛戰”,也將是國民黨政黨品牌的“政黨保衛戰”。屆時,全臺60%的人口都要參與這場選舉盛會,不管是蔡英文提出的“十年政綱”,或是馬英九提出的“黃金十年”,都必然在“五都”爭霸戰中進行總檢驗。
非“雙城奇謀”,是“臺灣五都”
臺北市與新北市被民進黨鎖定要打一場“雙城奇謀”,但在朱立倫的眼中,他才不愿坐困雙城,而是結合其它四都的候選人,運用整體戰略,打一場區域聯防的選戰。
“想打雙城之戰的,應該只有民進黨的蘇貞昌吧!”朱立倫用反問的語調肯定的語氣回答本刊記者提及的問題。
為此,他進一步解釋說,“新北市有72%的人口來自臺灣各地,跟家鄉有密切聯結,五都之間相互關聯,候選人彼此合作也是必然的情況,更何況臺灣現在高鐵是‘一日生活圈,所以我應該這樣講,絕對不是只有雙城,不是只跨一個淡水河而已,即便到臺中、到臺南、到高雄都非常近,所以這個是五都選舉,臺灣的第一次,是彼此相互關聯的。”
“形成有分有合的五都聯盟?”
“可以這么說,這是我們的選戰策略,從‘中央到五都的整合,是完整的脈絡。除了五根指頭要分別作戰,也要把五根指頭合起來,握成一個拳頭,會更有力。這也是國民黨在五都選戰中訴求‘團結合作,分進合擊的關鍵。”
為實踐這種策略,朱立倫身體力行。就在本刊記者采訪他的次日,他以國民黨副主席的身份,跨過濁水溪,赴高雄市與國民黨大高雄市長提名人黃昭順共同造勢,以“黃金十年,希望臺灣”為主軸,進行五都聯結。6月3日,他又與臺北市長郝龍斌聯合,打出“黃金十年,北北共榮”的訴求,提出建構一條跨越四縣市的產業廊帶,與國際產業接軌。黨內核心人士表示,中央就是希望朱立倫能夠扮演國民黨五都選舉領頭羊的角色。
朱立倫治理桃園有政績,加上回任黨副主席的護身,以他為軸心營造出五都聯結的氣勢,有別于雙城戰的戰略思維。簡單說,讓辭去行政院副院長的朱立倫擔綱五都選舉的重任,不失為一著好棋。
“如何看待蔡英文宣布參選之后,與自己的民調數字的拉近?”
“這是鼓勵也是警惕。畢竟我在新北市還是個新人,但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有這么多的市民愿意認同并鼓勵我,我已經非常感恩,盡管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但朱同時強調說,民進黨習慣在選戰中創造“唯美視覺效果”,這只是選舉花招的一種,沒有辦法給選民帶來實質生活上的改變和感受,國民黨在五都選戰中以分進合擊突破民進黨的布擊。
務實規劃,比掃街拜票更重要
體現朱立倫決心的一個舉動是,他將自己的戶籍遷往被視為“綠營大本營”的臺北縣三重。對此他對本刊記者說,“臺灣沒有絕對的藍或綠,做不好藍天也會變綠地,做得好一定會得到理性選民支持。”
在朱立倫想來,新北市民與他一樣,絕大部分來自臺灣各地,沒有先來后到或空降不空降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有意愿與決心為大家服務。
不可否認的是,朱立倫確是國民黨中少有的實干家,清廉勤政,兩任桃園縣長亮麗的成績單在民眾中間留下非常好的口碑,任職桃園8年,建立和完善了經濟布局,縣政府稅收由600億新臺幣,飆升到2000億。這位被民眾稱為“桃園倫”的縣長,把一個財政赤字縣變成了全臺灣的工業和生活大縣。目前,桃園縣在臺灣各縣市中對外招商最多、人口增長最多、失業率最低。如此的政績輝煌,足令民進黨所有的政治人物難望項背。
現在,朱立倫實干的身影出現于新北市。他毫不掩飾地告知本刊記者說,“務實規劃新北市愿景比掃街拜票更重要。這份工作做好了。就是未來最好的文宣。”
今年49歲的朱立倫,一直被外界視為馬英九的接班人選。輿論也以“馬立強”將馬英九、朱立倫與胡志強并列國民黨三大要角。馬英九對他也相當器重,但朱要順利接班,得先通過新北市長這一關。
“很多人說,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性的。其實民眾最關心的還是地方政績。地方執政得好,民眾感受到這個執政團隊很強,對這個黨會有正面幫助。”言語中,朱自然地表達出他所推崇的執政理念。
朱立倫的人生閱歷,始終與“最年輕”掛鉤。他從臺灣大學畢業后赴美留學,獲得紐約大學會計學博士。回臺后在臺大任教,35歲成為臺大最年輕的教授。1998年當選為最年輕的立法委員,2001年當選桃園縣長,成為臺灣最年輕的縣長。2005年連任。2008年獲委任為國民黨副主席。是黨內最年輕的副主席。
“教授、立法委員、行政首長,如何做好角色的轉換?”
“當教授,就是說給人家聽;當立法委員,也是說,都是個人秀;當首長就是做,是靠團隊,自己好沒用,要團隊好。說跟做,執行跟理念,常常是不相同的。而理解了自己的角色,就會盡力做好了。”
“談談你先前倡導的人生要有300分的觀念與理想?”
“很多人的觀念是認為要做大官,要有位子;但我認為重點是要做過什么事,留下什么軌跡;最完美的不是虛名、官位,是從朋友、書本與旅游中,找到值得回味的地方。所以,我說的人生要有300分:第一個100分,是至少要閱讀100本好書;第二個100分,是要走過100個好地方;第三個100分,則是要結交100個不同領域的好朋友。”
臺灣不能隨選舉起舞
今年3月8日,臺灣衛生署署長楊志良提出請辭,次日,楊道出“頻繁選舉,禍國殃民”的真心話,發表聲明炮轟島內天天選舉、選票綁架政策、官員難有作為,直指選舉的種種弊端。
在那情景之中,朱立倫特別贊同楊志良所言:“臺灣不能隨著選舉起舞。”其后,朱亦多次說過,“以前被批評年年有選舉,現在是月月有選舉、天天有選舉,臺灣成了選舉島,這對全民不利。”
“當時是有感而發還是意有所指?”
“有人問我說,朱立倫你喜不喜歡參選?我說除非我頭殼壞掉,誰會喜歡去選舉這件事?”歷經人生中幾次重要的選戰,朱立倫深有感觸地告知本刊記者,他得到慘痛的教訓,就是造謠、抹黑、攻擊,連祖宗八代,他的父親、岳父、舅舅,連三五十年前的事都一并扯進去。
“選舉的負面影響是什么?”
“選務工作耗費社會資源才是最大的選舉之惡;政策因選舉轉彎與造成社會分裂對立,執政黨被在野黨拖到無法施政;無法選賢與能;選舉太多甚至會導致家庭失和。”
朱立倫同時認為,在野黨從失去執政權那一天就開始搞選舉,執政黨被拖著走,朝野政黨“在野黨化”,媒體更推波助瀾,除了選舉政爭,只愛報八卦。“全世界有這樣搞的嗎?”他反問本刊記者。
島內藍綠兩個主要政黨,并不像島外政黨有強烈明顯的左派、右派之分,從“雙英”辯論中發現蔡英文應該是了解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但綠營在遇到與大陸有關的議題,就意識形態掛帥,亂扣“賣臺”的帽子。
這是臺灣民主的現實寫照。臺灣被民意主導情況很嚴重,但具遠見及領導力的執政者,不是只跟著民意走,也要主導、帶領民意,而且還要有強力抗壓性,這是身為領導者的必然條件。
與記者交談這個話題,朱立倫真是感慨萬千,他說,“因為臺灣負面選舉嚴重,不理性的環境,容易讓人百口莫辯、有志難伸,就算當選也像被扒層皮。若當選,首件事是整合并擺脫藍綠惡斗。”
為此他呼吁:對抗與惡斗的世代,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他期待民進黨轉型,包括蔡英文主席在內民進黨新生的一代,用民主理性的方式,推動政黨的改革與改造,如此下一世代的兩黨關系,才能走上良性互動。而只有對人民負責的政黨,才有能力和資格領導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