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鵬
會計信息化源于會計電算化的概念,“會計電算化”一詞是1981年8月,財政部和中國會計學會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召開的“財務、會計、成本應用電子計算機專題討論會”上提出來的,正式把“電子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簡稱為“會計電算化”。
會計信息化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會計模式進行重構,并在重構的現代會計基礎上通過深化開發和廣泛利用會計信息資源,建立信息技術與會計高度融合的現代會計信息系統,以實現“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會計目標。它采用更先進的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對傳統會計模式產生了本質的影響,并強調與企業整體信息系統的融合。
近幾年來,新疆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它以其投資少,見效快,高就業,適應市場快,管理便捷等特點成為新疆經濟領域的一只生力軍,在保持社會穩定、緩解就業壓力和加速國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大批企業告別了手工帳,基本實現了會計業務核算和管理的計算機化處理,并促進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業信息化建設。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目前我區大多數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還只是企業內部的信息孤島,未能成為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即整個信息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也不能與企業外部的其他系統充分共享和交換信息,不適應信息化的發展。
(一)人員方面,特別是會計人員。一般而言,從事會計及相關工作的人員學歷偏重于大專和本科,會計技術資格水平普遍是初級,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具備中級職稱。另外,這些會計及相關工作的人員,基本沒有電算化中級證,計算機水平也僅限于處理一般業務,經過較高的培訓的人比較少,經過會計電算化相關培訓的人中的人都是一年以上才能接受培訓,多則5年甚至5年以上,間隔的時間太長。所以總體上,會計人員的素質不高。
(二)硬件方面。用于電算化的電腦配置低,數量有限,日常主要用于文字處理,表格處理及財務工作,多數企業現在報送報表仍然主要靠磁盤和打印報送這種傳統的方式進行,而且基本沒有設立專門發布企業信息和財務信息的網站,致使信息不能共享。企業自身,會計信息系統沒有很好的給企業管理決策提供信息支持。
(三)軟件方面,各個單位有自己期望的會計軟件的選型方式,但是卻是依賴購買商品化軟件,原因可能是由于企業沒有能力自行開發或者有經濟實力但不愿意自行開發或者商品化與定點開發結合,在實施會計核算信息化方面,各企業層次各不相同,所以購進的軟件不一定符合企業個性化的實際需要,致使有些功能用不上,造成投資浪費。
目前,會計信息化實施過程中會計人員較多地依賴于軟件供應商,但從成本角度考慮,供應商不可能在一家企業身上花費大量的精力,而會計人員又缺乏對計算機及財務軟件的理解,使得軟件的很多拓展功能并沒有被用戶所理解和接受,未能在實踐中采用,軟件的性能大打折扣,如用友總賬系統中的輔助核算,金蝶K3系統中的核算項目等,很多單位的會計人員并不了解這些功能,但這些功能正是可以使我們發揮,所以有些功能根本用不上,造成浪費。
(四)應用環境方面。小企業會計信息化的發展不僅是小企業自身的問題,與服務網絡建設及發展環境改善也有密切關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原因分析。
1.企業無力單獨把握信息化發展是主要障礙。小企業在會計信息化過程中,有一些問題雖然出在企業自身,但解決問題需要政府支持和社會推動。
2.成效無法計量制約了會計信息化的發展。會計信息化建設是“硬投入”,而產出卻是難以用數字計算的“軟回報”。無論是企業的會計還是軟件供應商基本不能以具體的數據說明會計信息化的回報。
3.龍頭企業和社會服務平臺是主要帶動力量。企業開展會計信息化主要受本行業龍頭企業會計信息化的影響和帶動。
4.政府對小企業會計信息化的支持力度不夠。雖然各級政府對小企業會計信息化建設都有高度認識,部分的小企業對地方政府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支持不清楚,少數小企業明確表示地方政府對會計信息化建設沒有優惠。
最后,制度方面基本健全但不完善,特別是計算機審計制度基本沒有,會計信息準確性不高,而且出現信息的丟失篡改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