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本集子中作者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記錄下來,借此以自勵自勉,同時也為這個改革開放年代的曲折發展作了一個小小的佐證。
有民眾結隊上訪,到場做勸導工作的官員說:“現在中央號召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希望大家識大體、顧大局,相信黨和政府,不要再來上訪,還是早點回去,到當地再研究解決問題。”
某單位領導班子開會議事。有一成員發表異見并對主持者的一些不公正做法提出批評。主持者最后強調說:“作為領導核心內部,不應有雜音,我們應當保持思想上的高度一致,要像愛護眼珠那樣,維護領導班子的團結和諧。”大家面面相覷,會場鴉雀無聲。
從字面上看,上面這些話語似乎并無大錯。但一聯系語境,顯然是這些官員把“和諧”作為抑制民眾呼聲、壓制黨內民主的“擋箭牌”了。這其中的貓膩,就是對“和諧”的本質、內涵作了有意無意的誤讀,甚至是作了偷梁換柱、本末倒置的歪曲。
什么叫“和諧”?“和諧文化”、“和諧社會”從何而來?我們不妨先聽聽從前中外哲人們的見解吧: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齊景公問晏子,何謂“和”?晏子答曰:“和者,就像濃濃的肉湯,廚師要用水、火及醋、肉醬、鹽等諸多烹飪的不同佐料加以調味,使酸咸適中,味道可口。君臣關系也是這樣,君主肯定的東西,如果有不對的,臣子應該把反對意見貢獻給君主,使君主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君主否定的東西,如果有對的地方,臣子應該把其有道理的意見貢獻給君主,以便讓他能夠改正錯誤,這樣社會就穩定,不冒犯人民,使民眾不會因為怨恨而產生叛逆的想法。”
聽了晏子的話,齊景公恍然大悟!那么何謂“同”呢?晏子說“如果君主說的話,做臣子的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句句都是隨聲附和,那好像用水調和水,淡而無味,有誰愿意喝呢?”所以,如果“去和”而“取同”,不準有不同意見、不同風格,“朝政就一定會衰落”。
19世紀初期德國有位古典哲學大師叫喬治·黑格爾,他曾經用辯證法論證了“和諧”,說:“對立的東西產生和諧,而不是相同的東西產生和諧。”這就是說,和諧從對立中來。和諧文化,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都是從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聲音即從多元的利益、多元的思想中,經過反復溝通、反復博弈,達成妥協、取得共識共贏后才出現的一種新氣象。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毛澤東曾希望我國出現“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應當說,他這個見解和設計,與歷史上“和而不同”的論點是基本一致的。可惜,過了沒多久,在全國范圍連續發動了一個又一個政治運動,反而造成全國上下人人自危、萬馬齊喑、政治冤獄遍布華夏,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個教訓實在是太沉重、太深刻了。
問題已經很明白。構建和諧社會,除了要有較好的物質基礎,確保民眾有活干、有飯吃、有衣穿而且生活不斷得到改善外,更要有確保社會公平正義和民眾享有民主自由權利的民主政治制度,讓民眾有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讓黨內黨外能按照多數人的意志,對國家和地方的大事作出決策與決定。這才稱得上是“和而不同”,才稱得上是和諧社會。
結論是:噤若寒蟬、鴉雀無聲背景下的“一致認為”、“一致同意,絕不是和諧政治而是專制政治;七嘴八舌、議論風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基礎上形成的共識和意志,才是和諧文化、和諧政治。總之,先有發揚民主之因,后有社會和諧之果。這個因果關系不可顛倒,不可誤讀!
《時代感悟》
沈者壽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9
定價:3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