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實 顧 新
四川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研究
王 實 顧 新
四川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四川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近期戰略目標與長期戰略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在堅持六大基本原則的同時,重點建設并完善四川省各區域不同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
科技創新體系;四川;建設
科技創新正在成為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主要力量。省委書記劉奇葆曾指出:“科技創新是首要動力,要在我省跨越發展中充分發揮支撐引領作用。”蔣巨峰省長也指出:“要充分發揮我省科技、人才優勢,積極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當前,省委省政府確定了“鞏固回升、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堅持“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不動搖,堅持“兩個加快”不動搖。推進科技進步、加強自主創新,關鍵一步就是要做好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作。只有做好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這一基礎性工作,才能為建設創新型四川提供制度保障,為四川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提供更加強大的科技體制支撐和更加前瞻的科技機制引領。
建設和完善四川科技創新體系,必須從根本上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使科技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和全面規劃,明確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戰略目標;將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任務納入四川省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之中,集中必要資源,加大建設力度;針對制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薄弱環節和存在的問題,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切實解決;完善創新政策,營造創新環境,轉換創新機制,確保四川省科技創新體系高效運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尤其是創新產出能力,使創新真正成為四川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在國家創新體系的總體框架內,緊緊圍繞科技強省的建設目標,依托四川的人才資源和科技資源優勢,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功能和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合理配置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環境;建立并完善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以市場為紐帶,以政府為引導,形成市場運作、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區域特色鮮明,具有強大、持續、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創新體系,大幅度提高我省科技創新能力和區域核心競爭力,為加快全省新型工業化、建設創新型省份、實現科技強省的戰略目標奠定基礎,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支撐和不竭動力。
在近五年,四川省要建成依托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以市場為導向、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為紐帶,各方協同配合、相互促進的,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又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區域創新體系及創新運行機制,具備能夠支撐四川省科技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區域創新能力,造就一批有影響的技術創新企業、國立科研機構和重點高等院校。全省R&D經費占GDP的比重達到1.5%;全省科技基礎條件、創新體制和創新機制等方面的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重點領域的原始性創新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十二五”以后,繼續積極推進四川省科技創新體系邁向更加成熟的階段,使成都、綿陽等城市成為全國重要的技術創新中心,完成科技創新體系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換,使創新行為成為一種自覺性行為。
到2020年以后,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科技創新體系,R&D投入達到GDP的2%,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完善省內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增強四川科技原始性創新能力,使四川省的科技創新能力進入全國先進水平。
完善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應是一個高效的、適應本地實際的區域創新的動力源,是一個以創新為核心,以促進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為目的,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企業為主體、政府為引導的高效率的開放系統。構建四川省科技創新體系,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與運行,不僅要考慮近期實施的需要,也要考慮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要求。四川省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要緊緊圍繞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從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出發,高起點、高標準的做好頂層設計和全面統籌規劃;同時,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根據各地區科技基礎、經濟結構、資源狀況、人文環境、發展需求,以及不同行業特征,量力而行,有所側重,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先行區域、先行項目,以點帶面,梯度推進,分步實施。
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必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公平競爭和優勝劣汰,促進創新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使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和能動性,以及市場的創新導向性,實現系統要素的優勢融合和互補,提高區域整體創新能力。
但是創新的風險性和效益的外部性會導致市場失靈,因此需要政府從社會利益出發,通過各種政策手段,彌補市場在創新過程中出現的失效。尤其是在市場機制建設尚不完善的欠發達地區,政府在創新體系中的引導和整合作用更顯得十分重要。總之,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調節作用,按照市場規則,采取靈活的方式整合科技資源;同時發揮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推動作用、以及宏觀調控作用,使科技資源合理流動、優化配置。
四川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必須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有機銜接,服從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規劃。
一方面,要完成國家賦予區域創新體系的戰略任務,共享國家創新體系的創新成果,推進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過程。另一方面,要在國家創新體系的框架下,與其他區域創新體系相互協調,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制定區域創新政策時,以國家創新政策為導向,既要充分考慮自身的狀況,又要考慮與國家創新政策的協調一致,要將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納入到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之中,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雙向流動的機制。
建設和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應針對四川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特點,根據資源稟賦、科技基礎、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優勢產業和發展重點,突出重點,形成區域特色,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大力支持優勢產業,促進重點區域快速發展,以此帶動其他產業和區域的發展。
我國各地區之間區域創新體系差異極大,互補性很強。與先進區域相比,四川省區域創新體系中系統要素的創新能力較弱,必須要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強系統間的區際合作和國際合作,促進創新資源和創新成果快速流動,才能迅速提高區域創新能力。
因此,建立四川省區域創新體系,應充分利用內外部條件,打破行政區劃,全面整合、優化區域內的創新資源,形成由不同類型創新項目承擔單位、不同層次和職能的政府部門、不同類型和功能的中介服務機構所構成的創新網絡。
擁有軍民兩大創新體系是四川省的一大特色。推進軍民兩大創新體系的融合,推進軍民兩用高技術產業發展、保障國防安全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是四川省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必由之路。
建立軍民融合的創新體系,既能有效解決尖端軍事技術研發費用與經濟發展所需資金的矛盾,同時滿足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雙重需要,又是順應軍民技術日益交融、高新技術軍民兩用的需要。因此,四川省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必須重視軍民結合、寓軍于民,促進軍民兩大創新體系的相互融合,實現軍民創新體系之間的優勢互補、相互協調和良性互動,使國防安全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從而有效的提高區域創新能力。
全省區域創新體系初步形成。構建了產學研創新聯盟95個,高新技術企業1113家,創新型企業706家(國家級創新型企業16家),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基本建成。
形成成綿樂廣遂電子信息產業帶、成德資自宜瀘裝備制造產業帶、成德綿南資汽車產業帶、攀西釩鈦稀土產業帶、成樂眉雅綿硅產業帶、川南沿江重化工產業帶、川東北天然氣化工產業帶、成遂南達紡織服裝鞋業產業帶等各具特色產業帶,成都已列入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省市縣互動共生的區域創新雛形初步形成。
成、德、綿高新技術產業帶,地處川西平原,在地域上包括成都、德陽、綿陽一線,一直延伸至樂山。該產業帶具有雄厚的科技開發實力和產業基礎,擁有一批研究型大學和國家級大院大所。
大力建設成德綿高新技術產業帶,以成都、綿陽、德陽等中心城市為創新中心,以成都高新區和綿陽科技城建設為重點,立足于成都、綿陽、德陽的科技優勢和工業基礎,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依托,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具有持續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發揮產業帶在技術創新上的示范作用和引導作用,輻射和帶動周邊縣域經濟的發展,使創新區域由點到線、到面,不斷擴散。
攀西地區指攀枝花至西昌一帶,是我國重要的資源寶庫,擁有世界著名的釩鈦磁鐵礦和稀土資源。在現代高技術條件和市場需求下,攀西獨有的資源優勢、科技優勢和工業基礎,為建設釩鈦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的研發基地、產業化基地、工業基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力推進以攀西釩鈦、稀土優勢特色產業建設,形成新材料創新基地,對我省區域創新體系的新材料特色領域建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川南地區化工工業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雄厚的科技基礎,川南地區化工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自貢、瀘州、宜賓一帶。整合川南的化工科技資源,使其成為四川省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動四川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自貢擁有全國最完整的鹽鹵綜合利用化工科技和工業體系,擁有全國最大的氯甲烷生產基地和西南最大的聯堿生產企業,國家新型高分子材料及碳黑科研生產基地。
瀘州是長江上游重要的口岸城市,具有發展化學工業的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技術物質條件。已形成了化工生產、教育、科研、設計、化工機械和化工建安六位一體的化工體系。
宜賓的天原化工總廠是四川500家重點企業之一;實力雄厚的五糧液集團投資設立五糧液集團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已經涉足精細化工和生物化工領域,為宜賓的化工注入新的科技和工業發展活力。
將科技資源重點部署在以自貢、瀘州、宜賓為中心城市的川南地區,整合這一地區的化工科技創新實力,使其成為四川省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川東北地區是指巴中、廣安、南充、達縣、遂寧、廣元六市。川東北經濟區內天然氣儲量巨大,合作開發和建設天然氣能源基地的前景十分看好,建設大型天然氣調峰電站,符合國家和省的能源建設規劃,是加強川東北經濟區骨干電源點建設的重大項目,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十分巨大;川東北經濟區水能蘊藏量大,可供水電梯級開發的河流多,要抓住目前電力供應緊張的時機,立即著手做好流域梯級水電開發規劃,迅速啟動水電梯級開發項目建設,連接國家電網,搭上西電東送的快車。
集中建設川東北經濟區能源基地的同時,精心構建川東北經濟區區域產業集群,按照四川發展新型工業化的總體要求,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進產業整合與結構升級,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建設特色工業基地。以能源和產業集群為重點,構建川東北科技創新體系,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真正使科學技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川西北包括甘孜、阿壩2個州。按照“保護生態、點狀發展”的思路,根據自然資源比較豐富但環境承載力相對較弱的特點,加大水能、旅游和礦產等優勢資源合理開發的力度,改進傳統農牧業生產方式,逐步建成特色鮮明、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生態經濟區。突出抓好天然林資源、天然濕地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和草原生態環境建設。積極發展以觀光、度假為主體的生態旅游,以水電為代表的清潔能源,以蔬菜、水果、中藥材、草食牲畜為代表的生態農業和特色畜牧業,并把川西北生態經濟區建設納為四川省區域創新體系當中。
“一極一軸一區塊”的總體區域包括四川省15個市,面積15.5萬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7437萬人,GDP總量11108.1億元,占全省的87.7%,占成渝經濟區的70.1%。
“一極”指成都都市圈增長極,主要包括成都、德陽、綿陽、眉山、雅安全市,以及資陽、遂寧、樂山的部分縣。“一軸”是指成渝兩地通道發展軸,具體區域空間包括:自貢、宜賓、南充全市,以及瀘州市江陽區、納溪區、龍馬潭區、敘永縣、古藺縣,內江市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樂山市犍為縣、井研縣、金口河區、馬邊縣、峨邊縣、沐川縣,遂寧市蓬溪縣,廣安市岳池縣。
“一區塊”是指環渝腹地經濟區塊,具體區域空間包括:達州全市,以及廣安市廣安區、武勝縣、鄰水縣、華鎣市,瀘州市合江縣、瀘縣,資陽市安岳縣,內江市隆昌縣,遂寧市安居區。
加快“一極一軸一區塊”建設,要把建設成渝經濟區和構建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有機地結合起來,進一步統一思想、深化認識。要以培育比較優勢產業為核心,找準突破口,要著力研究加快“一極一軸一區塊”發展的協同機制,包括省級層面的協調機制和各區域內部的橫向協調機制。省級相關部門要幫助各地科學選擇優勢產業,加強工作指導和督促、檢查。重點加強“一極一軸一區塊”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
[1]讓科技創新引領四川跨越發展.四川省科技廳廳長、黨組書記彭宇行發言稿.
[2]四川省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研究》.
[3]黃乾.區域創新政策支持系統的研究[J].中州學刊,2001,(2):31 -33.
[4]科技體制改革與區域創新體系研究四川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報告(2006-2020)[R].四川,2006.
[5]《關于加快“一極一軸一區塊”建設推進成渝經濟區發展的指導意見》.四川日報:2009-11-01.
王實(1985-),男,湖北黃岡人,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工業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工業工程。顧新(1968-),男,四川郫縣人,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管理學博士后,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