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博雋
都市圈(群)作為浙江城市化的主體形態,主要通過圈層化的城鎮網絡,將更多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卷入”都市圈
近幾年,浙江在培育中心鎮上可謂“舉措不斷”:既編制了全省中心鎮發展規劃,又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中心鎮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見》,還大力推進“強鎮擴權”體制改革。一時之間,有關城市化的“大小”之爭,似乎又要沉渣泛起——浙江城市化要折向“小城鎮戰略”了?非也。
浙江城鎮空間形態呈四大圈域化的趨勢已十分明顯——隨著不同要素分化、分層、分流進程的加快,杭州、寧波、溫州三大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仍在強化,但經濟要素由向單個城市集聚為主,已轉向城市周邊更大范圍的區域集聚,呈現出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共同成長”、“連片發展”的特征,城市之間的分界日益模糊、聯系更為緊密,都市經濟圈迅速發展。在浙中地區,以“市場——制造”雙輪驅動,金——義“聚合主軸線”凸顯,城市群中分工協作關系十分密切。這表明在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框架下,全省范圍內四大圈域的空間格局已初步形成。
都市經濟圈是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效率相對較高的一種城鎮空間組織形態。都市圈發展的早期階段,“極化”作用占據主導地位,中心城市通過集聚效應而迅速發展,都市圈的空間結構呈現“中心——放射”狀。進入成長期,中心城市由向心集中逐步轉為外向擴展,人口和產業逐步開始向外圍轉移,都市圈的城鎮體系出現等級序列,成員城市依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不同,發展速度并不一致,副中心城市開始出現,其空間格局呈現出典型的“中心+圈層”結構。這意味著,從“核心——邊緣”結構走向“中心——圈層”結構,是都市經濟圈成熟的重要標志。
從浙江實際看,在“省管縣”的財政體制下,經過幾輪“擴權強縣”改革,一批中小城市的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空間范圍不斷拓展,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有些甚至成長為市區非農人口超百萬的大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另外,浙江農村工業化起步早,小城鎮發展基礎好,在“中心鎮”培育工程的大力推動下,眾多小城鎮迅速茁壯成長。
為此,我們要審時度勢、應勢利導,在推進中心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加快培育一批區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鎮,作為不同層次的“中心”,與杭寧溫三大中心城市、金——義“聚合主軸線”一起,在深化圈域內各城市之間的分工與協作中,進一步形成多層次、多功能疊加交錯的圈層結構。這樣,中心城市就能由縱向擴展轉向圈層擴展,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拓展都市圈的影響范圍,并通過集聚與擴散兩種作用力的交互耦合,組織和帶動其他城市及廣大腹地快速發展。
具體地講,可將嘉興、湖州、紹興、衢州、舟山、臺州、麗水等7個地級市,因長期作為市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發展中積累了成熟的地域網絡關系,城市綜合實力比較強,城市服務功能相對完善,而進一步明確作為區域中心城市來培育,使之迅速成長為綜合服務能力強和產業聚集度高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同時,除義烏之外的16個擴權經濟強縣(市),以占全省24.2%的土地,集聚了全省40%的人口,創造了全省55.5%的經濟產值,發展勢頭十分強勁。為此,可按區域中心城市的要求進行重點培育,使之能夠跨區域地實現集聚要素和功能擴散作用,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有效發揮“領頭雁”作用。
同時,選擇20個左右人口數量多、區位條件優、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中心鎮,重點培育成為現代化小城市;選擇一批地處大都市周邊、產業基礎好的中心鎮,按照衛星城的目標定位,融入大都市發展;將地處山區、丘陵、海島地區的中心鎮,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連接點,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和城鎮功能;堅持“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原則,因地制宜地培育壯大中心鎮的特色產業,加快培育成為專業型或特色型城鎮。
至此,浙江城鎮空間發展的脈絡已十分清晰:都市圈(群)作為城市化的主體形態,在基礎設施網絡化的推動下,主要通過圈層化的城鎮網絡,即通過區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鎮等不同層次的“中心”,將更多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不同層次地“卷入”都市圈的方式,使都市圈的集聚和輻射能力不斷增強、地域覆蓋和影響范圍不斷擴大,直至全省80%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產出都集中在四大都市圈域。

(供稿: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