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方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持續穩定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但通過分析可知長期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的增長,而作為國內生產總值構成要素之一的消費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當前我國國內消費需求不足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而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農村市場潛力巨大,因此提升我國農村消費需求應是提升國內消費需求的重點。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可知2008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61元,扣除價格上漲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8.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實際增長8.4%。在城鄉居民收入普遍提升的背景下,一個重要的現實情況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那就是200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高達3.31∶1,突破了2004年3.21∶1的水平,達到了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名義之比的最高值,尖銳地反映出我國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城鄉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對城鄉消費結構的梯度轉移形成越來越強的障礙,限制城鄉消費理念對農村消費行為的引導,甚至導致城鄉消費品市場的割裂和消費品市場未來增長的乏力。農村居民對于現代新型消費的選擇和支出遠不及城鎮居民,如金融服務消費、保險服務消費、交通和通訊類支出、醫療保健類支出等等。農村生產性消費遠大于生活消費,農村消費者在收入支出上排列的先后順序是基本相同的:再生產、蓋房、子女教育、交通工具、電器、日常消費品。
文化因素包括文化、亞文化及社會階層對消費者行為所起到的影響,是各因素中對消費者的作用最為廣泛深遠的。我國農民處在社會的最底層,長期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養兒防老,重視子女教育,講究個老有所靠,但是由于多數鄉鎮的醫療和養老體制不健全,農民不得不為將來的疾病、養老進行儲備。有了錢不敢用于消費,保守的消費觀念,強烈的后顧意識,未來支出預期大,限制了即期消費能力。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醫療服務價格的上漲,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對未來支出的預期大大增加,進一步降低了農民的即期消費支出。
影響消費者行為的經濟因素主要有商品價格、消費者收入和商品效用以及經濟環境因素。農民收入近年雖有大幅增加,但手中可任意支配的收入并不多,使其對產品價格異常敏感,往往一兩毛錢的差價決定交易成敗。
政府作為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者,在提振農村消費的過程中,應起到積極投資建設、加強引導的作用。
1.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收入是啟動農村消費市場的基礎。收入是影響消費的最主要因素,近年來國家實施的包括取消農業稅、農產品保價收購、增加補貼、通過戶籍制度改革保障農民進城務工等一系列政策讓農民得到了不少實惠,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但從根本上說,增加農民收入的出路在于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通過財政和金融政策的制定實施,活躍農村信用,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向分散的農戶進行小額貸款的范圍內,要充分調動全社會資金向農業生產領域流動。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啟動農村消費市場的關鍵,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發展農村消費市場的基礎。在短期內農民收入增長潛力有限的條件下,針對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消費基礎條件匱乏、社保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國家應當考慮增加對農村的轉移支付,增加財政的支農資金投入,以便增強農民的消費后勁。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擔當著向消費者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角色,因此在建設農村消費市場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調整企業產品供給結構。要激發農民的消費熱情,首先需要消費品生產廠家向農村市場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做到產品功能適農、產品質量適農、產品價格適農,一改過去很多廠商把農村市場當成銷售積壓、殘次產品的主渠道,完全不顧自己的商品是不是適合農民使用的狀況。
2.做好售后服務。隨著競爭的激烈,售后服務的質量越來越成為一個企業能走多遠的重要決定變量。因此,完善售后服務,是企業獲得農村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