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娥
論歌唱中的情感體驗
□王玉娥
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華,但要把這種感情真切地表達出來,就必須要進入角色,要設身處地體驗歌曲的情感內涵。“只有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在歌唱過程中,對歌曲情感體驗的越深刻越豐富,歌曲的藝術表現就越富有藝術感染力,歌唱者和聽眾才能真正獲得藝術美的愉悅和熏陶。我國傳統的歌唱理論從《樂記》開始,就總結了“聲”與“情”的關系:“情動于中,故形于聲”。甚至連唐代詩人白居易也說:“樂者發于聲,聲者發于情。”可見,歌唱的藝術魅力,取決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現。
“用你的心兒去歌唱”這句話,是已故的德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漢姆波爾在一次談話中所說的。她說:“如果有人問我歌唱的藝術的含義是什么?我不會以聲音技巧的角度去說明,我要說那得是感動聽眾的才能。”
歌唱藝術是音樂與文學語言相結合的藝術,和文學語言的關系十分密切。
“言為心聲”,語言本身就具備傳達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功能,可直接傾聽內心所體驗到的每一種情感。例如:人在歡樂的時候說話的音色是明朗的;在憂傷時說話的音色是暗淡的;在表達愛戀之情的時候說話的音色肯定是甜美、柔和的……在歌唱中,演唱者要善于將生活中的這種情感表達的自然方式,經過藝術的創造和適當的夸張,恰如其分地運用到歌唱的語言表現中去,就能使歌聲產生情感的藝術魅力。所有的音樂都是為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而歌唱是最能直接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
對于演唱者來說,要做到“不唱無情之曲,不為無情之唱”。就必須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有了情才能有感而發,有感而唱,以情動人。再結合音樂、歌詞有感情地朗誦,通過朗誦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任何一首歌曲都帶有特定的情境描繪。歌唱者在理解、分析作品時要充分理解作品的內涵,找到主人公的內心感受。例如:在《昭君出塞》中的三段歌詞各表達了不同的意義,所以要唱出不同的感覺。第一段是描寫昭君出塞時離開家園的心情。第二段是描寫昭君到塞外,人民非常熱情歡迎,自己被感動的心情。第三段是后人對昭君的贊頌,要站在后人的角度去贊頌昭君。有了對詞義的深刻理解,演唱者還要設身處地地去想象、體驗、感受。于是“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的歌唱藝術效果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首先,演唱者應該對歌譜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應該有所認識,有所設想,有所創造,這樣才能逐漸在藝術表現上達到完美的境界。一般來說,前奏是一首歌曲的感覺,它的出現拉開了歌曲的序幕,由它牽引著歌唱部分的到來。演唱者就應該在前奏第一個音奏響之時,就全神貫注地把對歌曲早已確定好的基本情緒滲入到前奏音樂的想象中去,讓歌聲在前奏情緒的激發誘導中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來。
其次,演唱者在演唱之前,要結合曲調進行反復視唱,領悟旋律起伏、節奏的變化、和聲與旋律的配置。在視唱過程中對曲譜的每一結構,前奏、間奏、尾奏,包括表情、速度、力度都要做全面的了解,對歌曲有一個客觀完整的形象。這就好像繪畫之初有了輪廓一樣。
再次,演唱者還必須抓住整首歌曲的核心,即高潮的處理。高潮在歌曲中常常有以下幾種情況:1.高潮在結尾處出現,如《松花江上》等;2.高潮在中間出現,如《綠樹成蔭》等;3.沒有高潮,旋律只是微微起伏,無大的波動,如《搖籃曲》、《舒伯特曲》等。
所以,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高潮處理要合理、自然,不能在高潮到來時,才去加工渲染,而是要善于利用高潮前后關系中的對比作用來烘托它。
總之,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內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現。要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去揭示歌曲的藝術形象,以增強歌曲的感染力。
歌唱藝術必須通過真實的生活體驗去演唱一首作品才能感動人。例如:著名的歌唱家葉佩英在演唱《我愛你,中國》這首歌時就依據自己僑居他國的經歷去體驗歌曲演唱的,把海外赤子對祖國無限熱愛的情感充分地體現在歌聲里,從而打動了每位聽眾的心。
責任編輯 李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