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平 高成強
(徐州工程學院體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武術教學研究】
公共體育課地方特色課程建設的研究
——以沛縣傳統武術為例
胡立平 高成強
(徐州工程學院體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文章運用分析法和文獻資料的研究方法,著重分析了在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中如何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地方傳統文化資源,來補充和擴展改革體育課的課程建設內容,并對其重要意義和實施的可行性進行了有益的論證。力求使課程建設更具地方特色,把課程建設和保護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在把傳統文化引入高校體育教學課堂,傳統體育活動對學生的教育意義,地方傳統文化的特點和課程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有意義的研究和探討,旨在探索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引入高校課堂,進行有意義的嘗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做出貢獻。
公共體育 特色課程 沛縣武術
公共體育課是大學基礎課的一個主要課程,它關系到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因此受到各高等院校的重視。在新的一輪體育課教學改革中,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公共體育課的課程建設也增加了新的教學內容。公共體育課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主要以奧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強”的宗旨為教學理念,以競技體育運動項目為主要教學內容,在組織形式上也延續了西方體育的教學形式,在文化的傳播上更是以西方現代體育文化為主,而忽視了我國優秀的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播。在目前提倡“多元文化共存”的思潮下,學校作為傳播文化的主要陣地,對傳播我國優秀的文化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國地緣廣闊,各地區都有自己鮮明的地方文化資源,這些都是我們在公共體育課程建設中能夠納入到我們課程內容的好素材。《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第十條指出:課程內容的主要原則:“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汲取世界優秀文化體育,體現時代性,發展性,民族性和中國特色。”《江蘇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意見》也規定:“有條件的學校要開發具有地方色彩、民族傳統和時代特點的體育項目,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體育課程。”因此,各個高校在地方課程建設時應該重視對當地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發掘與整理,在保持其“本真性”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傳承并有所創新與發展,使這種當地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能適應現代化教學的要求。地方優秀傳統體育項目走入大學課堂,從文化發展戰略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過去我們不重視傳統文化走入大學課堂,導致體育教育的理念、方法和內容大多都照搬西方競技體育,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體育課堂難覓蹤影。西方文化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確實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推進,也同時顯現出了很多弊端,引起世界范圍的反思。總體來說,西方的現代化發展在文化層面變現出越來越多的一元化、平面化和趨同化特征,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在西方強勢文化的擠壓下,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空間越來越狹窄,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因此,保護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迫在眉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范圍內推廣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要保護各國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我國政府也在積極推進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工程,以此來抵御西方現代化一元文化模式的侵襲。如果一個民族丟掉了自己的傳統文化,那么這個民族就有可能遺失自己的歷史,沒有自己的歷史就沒有了自己的傳統和獨特的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在共同生活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沒有了自己的文化,這個民族就是一個無根的民族,一個在文化上沒有認同感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所以在對待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問題上,我們要從文化發展的戰略眼光來看待,將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大學課堂具有深遠的意義,它可以豐富大學體育課程建設的教學內容,為我國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做出應有的貢獻。
徐州歷代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由于連年戰亂,居住在此地的人們為了戰爭和自我保護的需要養成了”習武”的傳統。尚武精神也可稱之為”徐州精神”,所以作為地方特色課程建設,傳統武術當之無愧的要被納入課程建設中。徐州地方武術又以沛縣武術最為著名。1992年沛縣被評為全國的武術之鄉,據記載沛縣武術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漢高祖劉邦。就是一個習武的高手。在秦末的起義中跟隨劉邦起義的沛縣人士不乏武術高手在征戰過程中屢建奇功,為漢朝的建立應下汗馬功勞。此后沛縣人崇尚武德,習武之風代代相傳,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各種流派,沛縣武術源遠流長,形成了許多流派。自明清以來,形成了12大門派,它們是武當大洪拳、劉派梅花拳、形意八卦、孫氏太極、梁派少林、三晃膀大洪拳等等。在民間還有氣功、跑馬、射箭、耍刀、舉石等強身健體的武術活動。這些武術門派套路不同,各為一體,都有各自獨特的風格。由于地域性特征的存在,沛縣武術拳種眾多,通過分析沛縣武術拳種的特點,也能發現這些拳種共性的文化特質。“由于先秦時期徐州是中國思想意識形態發生發展的中心地區,是文化交流、交通往來最便利的地區,是生活技能開化最早的地區,是最高統治集團核心人物的出生地和事業發祥地,所以,這里的文化習俗具有融會古今的綜合性、南北共塑的典型性和百家合璧的多元性”[1],由此,“沛縣有崇尚武術之脈承,而毫無歧外觀念,對武術門派有兼蓄并容之優點,使各地來沛的拳術得以立足、發展。”[2]因此,在沛縣發展起來的武術也具有“南北共塑的典型性和百家合璧的多元性”,這從各拳種特征中就可見一斑。沛縣武術既有北方拳種的大開大合,又具有南方拳種的短小精悍,如以剛為主的大洪拳、少林拳,以柔為主的陳式太極拳、西陽掌。可以說,文化的多元性和通融性造就了拳種豐富、門派眾多的沛縣武術。《沛縣體育志》將沛縣武術興盛的原因歸結如下,“我縣在歷史上由于黃水泛濫,幾易其城,然土地豐饒,乃五方雜處之地,萬商云集之墟。一有帝后家邦之聲威,二有尚武崇武之脈承,基于上述情況,所以我縣居民沒有門閥珍域之偏見,倒有兼蓄并儲之優長。所以外鄉武林高手一經來沛,便得以設場授徒相得益彰。”[3]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沛縣武術也呈現出多元性特征,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可以說,沛縣武術經過千余年的積累和沉淀,已經形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反映當地村民生活的載體,沛縣群眾把更多的思想和行為都投射到了具體的肢體動作上,以求找到一種精神寄托,據《沛縣志》記載:“沛人尚武力,挾意氣”,“民喜佩劍以自衛”,上自皇帝,下至庶民,無不佩劍。沛縣武術深刻的文化底蘊影響著沛縣人民的個性和村落民風的形成。沛縣武術的大多拳種注重內外兼修、形神兼備,動作嚴密緊湊、剛健有力,套路靈活多變,路線直來直去,沛縣人說話做事也是直來直去,干凈利落,性格豪爽,勇猛、強悍。沛縣武術的歌訣、方言俗語、拳諺及拳師的武術活動方式中,也深深體現了沛縣文化的底蘊,如三晃膀大洪拳中的歌訣:“臨敵百萬無所懼,金盒送寶實可夸。”[4]方言俗語中的“只有狀元徒弟,沒有狀元師傅”。沛縣的傳統武術集中體現了當地的民風民俗,是當地文化傳統的集中體現,沛縣武術中體現出的重情重義、吃苦耐勞、勇猛頑強的精神也是該地區寶貴的文化遺產,應該在現代社會中對其進行發掘整理并發揚光大。
傳統武術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成長和發展起來的,所以它必定要深深的打上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它以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和“氣一元論”為哲學基礎,以崇尚禮讓、寬厚、平和為價值取向,“在思想上走靜動結合,神形兼備,內外具練,剛柔相濟,強調意,氣,體一致”[5],在習武時注重自己道德修練,中國傳統的人文思想和理念都在武術中有所體現。“中國武術其目的不是積極的向外顯示而是向內心的自審,武術強調的是在練習過程中個人有一個由外向內的自我反省的過程,不斷歷練自己的心智,達到道德修養的自我提升,使自己的身心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習武和成就人格的奧秘在于把握武之生命的韻律和節奏平衡。習武不僅是一種鍛煉,也是一種修煉。“修”者修德,乃是成就人格,“練”者練功,義勇兼備。武之生命的韻律在于內心與宇宙的共同和諧,即謂之天人合一。”[6]同時也是自我主動領悟武術最高境界的過程,所以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是一個“內化”、“軟化”,也是“育化”的過程,從而起到對人教化的作用,這是用其它外力來影響人、改變人都無法達到的作用。“武以成人”表達了武術體膚砥礪的過程,就是一個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武術將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過程貫穿于人的一生,這種理念也是與現代教育所提倡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一生受益的觀點相一致。
現代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主要是教育人從自然人過渡到社會人,這個過程中更多的關注了人的社會化,是對人進行“去自然化”的過程。而現代教育在“去自然化”的過程中,在把握“度”的問題上出現了偏差,由于過分強調人的社會化,而使人的自然化逐步退化,致使出現了人被“異化”的現象。“現代的教育把人徹底地當成了工具,以強有力的規訓和塑造,把人制造成為社會秩序和經濟制度的工具,并向接受規訓的人承諾成為工具后的幸福”[7]。在這樣的教育下人的自然屬性被漸漸的淡化,自我意識被退化,缺少自我體驗,自我的感悟。現代社會是一個契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法律和各種規定來維系的,這種關系對人的約束是強制性的,人在現代社會各種強制性約束下逐漸喪失了“自我”,慢慢地成為社會的工具,現代教育也顯現出工具化教育的特點,這是一種被動教育,有它明顯的缺陷,需要有其它的教育形式來進行補充和完善。
武術練習提倡由外向內的逐漸滲入,通過自我體驗逐步提升自我意識,達到修身養性的良好效果。武術教育如果同現代教學的由外向內的教育觀念相結合,對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人具有積極的補充作用,換言之,現代教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相融合,使受教育者達到身心平衡發展。因此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武術項目引入大學課堂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而且也是對目前大學體育教學目標實施中存在問題的一個很好的補充和完善,現代的教育理念與傳統文化的教育理念相結合,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青年具有重要的意義。
4.1 “走出去,請進來”:大力培養武術教學師資隊伍
地方特色課程建設的主要內容是深入挖掘徐州沛縣武術的傳統文化價值和強身健體的現實作用,并通過傳統武術這種形式達到外強身健體,內強心養性,內外兼修,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在實施這種教育,傳授這項技藝的過程中,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而這門課程的師資建設有其獨特性。目前的武術教師大都是體育院校畢業的,雖然專修武術,但在學校學習的都是些普及性的武術套路。所接受的教育和傳授知識和技藝的方式與傳統武術的方式有很大的區別,真正由武術師傅親自身傳手教的很少,缺乏對傳統武術套路的身體練習和理論研究。而要教好這門課需要武術教師向民間的拳師虛心學習,學習傳統武術的動作套路練習,體會動作的內涵和其中包含的擊技要領和思想內涵。在培養教師方面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走出去就是教師要到武術發源地拜當地的拳師為師虛心學習。請進來是把地方有知名度的武術家請到學校來與老師和同學交流,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親身學習和體會,將學習到的地方特色武術套路進行整理,在保持武術原有的特色不變的情況下,整理出既適合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學,又利于學生接受,既有鍛煉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的武術練習套路。大學體育武術教師也要有別于一般的民間武術師傅,要摒棄一些傳統的落后思想,重術而輕學的思想,重術就是注重武術本身的練習,輕學是輕視武術的理論研究,缺乏對武術運動規律的系統了解和探索,作為大學武術教師要深入地方武術的發祥地,了解當地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地人的思想觀念和對武術的認識等,對傳統武術的技術要領和內在文化都有全面了解,才能教好傳統武術課。同時也能在繼承的基礎上對傳統武術進行必要的改造和補充,使之更適合當前社會的生存環境,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
4.2 創編特色武術教材
地方特色課程建設中教材建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傳統武術課程中不能沿用我們目前公共體育課的教學模式和教材形式,而要根據我們目前整理的十二種拳法套路中進行梳理,自編一些教材,初級階段可根據沛縣武術十二種拳法編出簡單的武術操,將基礎的拳法融入其中,使學生能簡單易學,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中級套路練習學習樁功,在傳統套路的基礎上對它進行整理發掘,將其中有核心價值的部分引入教材,編寫適合本校實際的適用教材,同時要注重在教材中引入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國學的經典文章,進行系統學習,使武術的套路練習和學習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用傳統武術鍛煉其身體,用傳統文化陶冶其情操,使傳統武術真正達到對習武者的修煉和教化作用。
4.3 樹立傳承傳統文化的武術教學理念
中國豐富的文化造就了武術豐富的理論內容。形神論、氣力論、陰陽哲學、經絡氣血學說,技藝與功夫境界觀念等。所以,武術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體育技術的推廣發展問題,它實際是一個文化項目發展的問題,而任何一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教育。所以武術教學就承擔著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任務,它是文化教育和身體教育的有機結合,武術需要參與者付出一定的體力、精力和智力,同時可潛移默化地磨煉人的意志,培養人頑強競爭的精神和堅持到底永不言棄的品質。從事武術活動不僅是動作技能和身體素質、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和鍛煉,而且是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教育,它能增進對民族文化更加直觀和深入的了解,能激發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武術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如何做人。加強武術的文化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造就一個從內里到外在都相對完滿、完善之人。
4.4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創新武術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要和其它教學有所區別。傳統的武術教學方法通常采取師徒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在手把手教習的過程中使武術技藝得到提高,并體驗武術帶給人身心上的滿足,但這種教習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是在師徒傳承的傳統模式下進行的,師父所帶的徒弟人數較少;其次,是在家族式的武術傳授中得以體現。而學校武術教學,是一個老師教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學生,因此,在武術教學中要創新教學方法。我們應該利用多種教學方法,特別是利用現代教育手段,使學生建立良好的動作表象,激發學生對武術的興趣。同時也不能丟棄武術傳統的教學方法,創新手把手教學,使學生充分體會武術所固有的文化內涵和技擊內涵。
[1]徐放鳴.江蘇漢文化的來龍去脈(下)[J].江蘇地方志,2008(6):38.
[2]徐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徐州文史資料第15輯[M].[3]沛縣體育運動委員會.沛縣體育志[M].1990:247.
[4]沛縣武術編委會. 沛縣武術志 [M]. 沛縣文化與體育局,1989:126.
[5][6][7]王 崗.中國武術文化要義[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18-121.
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Local Features——taking peixian traditional Wushu as an example
Hu LipingGao Chengqi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uzhou Jiangsu 221008)
With the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literature,the paper focuses on analysi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building of public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ow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of location of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o complement and extend the contents and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The paper does a useful study on the ignificance and feasibi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trives to make more local features,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with uniqu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traditional sports and education for students,local tradi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etc.carries out a significant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aiming at exploring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the classroom and conducting a meaningful attempt to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public sports featured course peixian Wushu
G85
A
1004—5643(2010)05—0063—03
徐州工程學院高教研究課題,編號:YGJ0946。
1.胡立平(1960~),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